姚崇的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忧的痛苦比脚上的疼痛更甚。”唐玄宗听后,深感姚崇的忠诚和担忧,于是对他说:“你不必担心,我会保护你的。”


然而,姚崇的忠诚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真正认可。在唐玄宗的统治下,他开始贬斥功臣,将他们逐渐排除在朝廷之外。姚崇对此深感不满,他认为这样做不仅是对功臣的不公,也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他多次进言劝谏,希望唐玄宗能够改变这种做法,但唐玄宗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姚崇对唐玄宗的失望和不满逐渐加深,他决定辞去官职,离开朝廷。在他泣辞旧主的时候,他表达了自己作为臣子的忠诚和节操。他说自己随着其他官员一起诛除凶逆,是尽到了臣子的本分。而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作为人臣应有的节操。他表示即使因此获罪,他也心甘情愿。


姚崇离开朝廷后,他并没有选择退隐山林,而是继续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他执政后,他看到了佛教在唐朝的滥觞和僧尼的滥度。他认为佛教并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而且还会让一些奸诈之徒败坏佛法。因此,他建议唐玄宗筛选淘汰全国的僧尼,以保护佛法的纯洁性。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那些弄虚作假的僧尼勒令还俗。


姚崇的贡献和忠诚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真正认可和尊重。唐玄宗对功臣的贬斥让姚崇深感失望和不满。然而,姚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继续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力保百官的公正和廉洁。他的忠诚和节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榜样。

诗人姚崇的照片
姚崇

姚崇简介: 姚崇(651年-721年)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出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本名元崇,字元之。

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

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他在任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军队管理、整顿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税收制度等,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他的去世对唐朝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他的政绩和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被尊称为救时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