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诗人冯道的照片
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冯道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病逝,享年73岁。他被追封为瀛王,谥号文懿。

生平

冯道:一位忠诚的官员和文学家

冯道出身于一个耕读之家,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品行淳厚、勤奋好学的特点。他善于写文章,且能够安于清贫的生活。除了奉养双亲外,他的乐趣就是读书。即使在大雪封户、尘垢满席的情况下,他也能够保持平静。在天祐年间,冯道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

乾化元年(911年),刘守光率军征讨定州,并询问僚属的意见。冯道给予了劝告,却惹怒了刘守光,被关进了监狱。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营救,成功逃出了狱中。刘守光兵败后,冯道逃往太原,投奔了晋王李存勖。他被监军使张承业辟为本院巡官。张承业看重他的文章和品行,对他非常礼遇,后来又荐为霸府从事。随后,李存勖占据了河北,将霸府文书全部委托给了冯道,并任命他为太原掌书记。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邺都称帝,成为后唐庄宗。冯道被授予省郎的职位,充任翰林学士,并获赐紫衣。庄宗灭掉梁朝后,提拔冯道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然而,冯道因为父亲去世而辞职,返回景城守孝。当时,农作物收成不好,他将剩余的俸禄全部用于赈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草棚中,对官吏所赠财物毫不接受。这时,契丹强盛,听说了冯道的名字,想要将他掳到契丹。但由于边境有备,冯道才得以幸免。

天成元年(926年),冯道守丧期满,被征拜为翰林学士,前往洛阳赴任。这时,李嗣源在邺都被叛军拥立为帝,并反攻京师洛阳。冯道正好到达汴州,不顾孔循的劝阻,急速赶赴洛阳。四月,唐庄宗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继位,成为后唐明宗。明宗对冯道的名声有所了解,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

天成二年(927年),冯道被任命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对有才识的孤寒士子给予了引荐和任用,而对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则加以抑制。当时,百官为明宗加徽号,都由冯道起草奏章。他的文章风格独特,举朝臣僚无不钦佩。后来,冯道改任门下侍郎、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并被授予尚书左仆射的职位,封为始平郡公。

清泰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阳,后唐愍帝逃往卫城。冯道被派去与李从珂谈判,但未能成功。他坚守洛阳,直到最后一刻,才被迫撤离。冯道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忠诚和才华为后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道生平详情»

主要成就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刻板印刷的人。在唐代长兴三年(932年),冯道向当时的皇帝唐明宗奏请,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雕印儒家经典《九经》。唐明宗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冯道开始了这项宏大的工程。

《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冯道在刻板印刷《九经》时,使用了国家的财力和资源。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的大规模工程。这项工程历时二十二年,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才全部完成。

冯道的刻板印刷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他使用了石版雕刻的方法,将经典的文字和图案刻在石板上,然后用墨水涂抹在石板上,再用纸张压在上面,最后得到印刷的成品。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印刷的效率,还保证了印刷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冯道的刻板印刷《九经》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得经典的内容更加广泛地传播到各个地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儒家思想。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冯道的刻板印刷技术也对后来的印刷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方法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技术奠定了基础,为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冯道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刻板印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对印刷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冯道主要成就详情»

名号解读

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这个名号在他生前和后世都引起了争议。然而,现代人认为这个名号有着双重含义。

首先,长乐指的是冯道的籍贯。冯道出生在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沧州市西),而他的祖居地在长乐(今河北省冀州市)。在《自叙》的开头,冯道就提到:“余世家宗族,本始平、长乐二郡,历代之名实,具载于国史家牒。”冯道自称“长乐老”,就像唐代的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五代的杨凝式自称“关西老农”一样,“长乐”、“四明”、“关西”都指的是他们的籍贯。

其次,长乐还含有“永远快乐”的意义。然而,冯道所说的“快乐”并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的快乐,而是一种对“劫后余生”的庆幸和“知足常乐”的自得。在《自叙》中,冯道说:“静思本末,庆及存……旷蒙天恕,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蕃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佑。”在文章的结尾,他又说:“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冯道的“乐”就是这样简单而纯粹。

冯道自号“长乐老”,既是对自己籍贯的自豪和认同,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他在自述中表达了对自己所经历的困难和幸福的庆幸,以及对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的追求。这个名号虽然在历史上引起了争议,但现代人对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冯道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过上了自己认为的“长乐”的生活。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冯道名号解读详情»

轶事典故

冯道的言辞和行为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他在与周元豹的争执中,不仅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对周元豹的评价持怀疑态度,还通过对杜黄裳的相貌比较,对周元豹的话进行了反驳。这表明他具备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与唐庄宗的争议中,冯道以谏言的方式劝告庄宗,不仅解决了军中的纷争,还使庄宗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的智慧和冷静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冯道在生活中也展现了他的谦逊和善良。他不计较自己的身份地位,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中,与仆役们同甘共苦。他拒绝了将领们送来的美女,展现了他的廉洁和正直。他在灾荒时期,不仅自己捐赠家财救济乡里,还亲自耕田砍柴,为无力耕作者耕种。他的行为展现了他对人民的关怀和奉献精神。

冯道在对唐明宗的谏言中,以井陉关的例子告诫明宗不要因为时局安定而放松警惕。他的比喻生动形象,使明宗深受启发。这表明他具备深思熟虑和洞察力。

总的来说,冯道以他的智慧、谦逊和正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佩。他的言行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官员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冯道轶事典故详情»

家庭成员

冯道家族世代显赫,拥有辉煌的家族背景。从先世开始,冯道的家族就有着高官厚禄的身份。

冯道的曾祖父母是冯凑和崔氏。冯凑被累赠至太傅的官职,而崔氏则被追封为梁国太夫人。这两位祖父母的地位非常尊贵。

接下来是冯道的祖父母,冯炯和褚氏。冯炯被累赠至太师,而褚氏则被追封为吴国太夫人。他们的地位同样高贵,显示出冯道家族的显赫身份。

冯道的父母是冯良建和张氏。冯良建官至秘书少监,最终被累赠尚书令的官职。张氏则被追封为魏国太夫人。冯道的父母同样拥有高官厚禄的身份。

冯道的妻子是褚氏,她是德州户掾褚濆之女。冯道的妻子同样来自显赫的家族背景。他们的婚姻也是家族间的联姻。

冯道的子女中,有几位儿子和一位女儿。冯平历任秘书郎、右拾遗、工部度支员外郎。冯吉历任校书郎、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屯田郎中。冯可历任秘书正字、殿中丞、工部户部员外郎。冯义历任秘书郎、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定国军衙内都指挥使、朝散大夫、司议郎、太常丞。冯正历任协律郎、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定国军节度使、朝散大夫、太仆丞。冯道还有一个儿子在幼年夭折。而他的女儿冯氏则被封为万年县君,嫁给了兵部侍郎崔衍之子太仆少卿崔绚。

冯道家族的世代显赫,拥有高官厚禄的身份。他们的家族背景显示出他们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重要性。冯道作为这个家族的一员,也继承了家族的荣耀和责任。他的家族背景无疑对他的人生和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道家庭成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