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邓剡的照片
邓剡

邓剡(1232-1303),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村)。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和词作家,被誉为第一个为文天祥作传的人。

邓剡与文天祥、刘辰翁是白鹭洲书院的同学,他们三人在书院中共同学习,相互影响。邓剡以才情出众而闻名,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邓剡在文天祥被贬谪期间,为他撰写了传记,记录了文天祥的忠诚和爱国精神。这使得邓剡成为第一个为文天祥作传的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除了为文天祥作传,邓剡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他的作品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描绘了南宋末年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邓剡的诗词作品以其深情和豪放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众的关怀。他的词作品也广泛流传,被后人称为“邓词”。

邓剡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辛酸。他在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担忧。他在1303年去世,结束了他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一生。

生平

邓剡,景定三年(1262)中进士,后选择隐居在家。左丞相江万里多次邀请他出仕,但他都婉拒了。然而,当文天祥起兵勤王时,邓剡却带着全家参加了起义。不幸的是,他的家中老幼12口人在广东香山兵燹中丧生。尽管家破人亡,邓剡却抑制住个人的悲痛,毅然决然地跋山涉水,奔赴抗元前线。祥兴元年(1278),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次年(1279),在厓山海战中,陆秀夫抱着皇帝赴海而死,邓剡也感到悲愤,投海自尽,但两次都被元兵救起。张弘范劝降,但遭到拒绝,于是将邓剡和文天祥一同押送到元都燕京。邓因病重被留在金陵治疗。文天祥在柴市英勇就义后,邓剡怀着极度悲痛和崇敬的心情,撰写了《文信国公墓志铭》、《信国公像赞》、《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以及《哭文丞相》、《挽文信公》等诗作,向人们介绍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赞扬了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弘扬了他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邓剡是庐陵诗派和庐陵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才很高,风格“深沉中蕴含着英气,锻炼得自然而然”。他所著的《续宋书》、《德祐日记》、《填海录》、《东海集》、《词林纪事》等书籍,可惜已经失传。然而,在《文山先生全集》中,文天祥保存了邓剡的《驿中言别》、《行宫》、《满江红·和王昭仪题壁》、《浪淘沙·秋旅》、《送行三首》等诗词,而他的《中斋词》一卷至今仍然流传下来。

邓剡于景定三年(1262)中进士,成为文天祥的门友。他以诗名闻名于世,江万里多次推荐他出仕,但他始终未就职。后来,他跟随文天祥参加了起义。宋末,元兵入侵,他带着家人逃到闽南。端宗即位后,广东制置使赵潽将他辟为斡办官,并荐为宣教郎、宗正寺簿。祥兴元年(1278)六月,他随驾至硅山,被任命为秘书丞,兼任权礼部侍郎,后迁为直学士。宋朝灭亡后,他两次投海自尽,但都被元兵救起。元将张弘范礼致他,他与文天祥一同被押送北上,舟中还有他们的合作诗。他有一本诗集名为《东海集》,文天祥为其作序。在建康时,他因病留下,文天祥为他写了一首诗作别。经过一段时间,他获得了释放。张弘范去世后,他的儿子张珪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于至元十九年(1282)迎请邓剡为师,邓剡担任了他的教师长达二十三年(1286)。程钜夫以侍御史行台的身份到达金陵时,邓剡因病重无法前往迎接。 邓剡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