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玠(1199年1月6日-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金水芳山(今属浙江省开化县)人,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
余玠在南宋时期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的战斗精神而闻名。他在宝祐元年(1253年)被宋理宗召回朝廷,但余玠对此感到不安。不久后,余玠在四川暴卒。
宋理宗得知余玠的去世后,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特别辍朝,并追赠他五官之职。这是对余玠在南宋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的肯定。
总结:余玠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宝祐元年被召回朝廷,但不久后在四川去世。宋理宗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特别辍朝,并追赠他五官之职。
余玠的早期经历非常坎坷。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在白鹿洞书院和太学上舍读书。一次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他不慎推倒了茶翁,导致茶翁死亡。为了逃避责罚,他逃到了襄淮,并写了一首长短句投给淮东制置使赵葵。赵葵看到他的才华和壮志,决定收留他在军中任职。不久后,余玠因为表现出色,被提升为副尉,并担任监主薄的职务。1236年2月,蒙古军入侵蕲、黄、广地区。余玠应蕲州守臣的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并与南宋援军一起成功击退了蒙古军。1237年10月,余玠在赵葵的领导下率部前往安丰军杜皋,击溃了蒙古军,保护了淮右地区的安全。朝廷对他的功绩给予了奖赏,他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入工部担任郎官。
在盱眙退敌的战斗中,余玠发挥了重要作用。1238年9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余玠率领精兵前去支援,取得了全胜。1240年9月,他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负责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的防务。1241年秋,蒙古军察罕出兵安徽寿县,余玠率舟师进攻,与蒙古军激战40多天,最终使蒙古军溃退。凭借这些军功,他被任命为大理少卿,升为淮东制置副使。
在防蜀之战中,余玠以山城防御抵抗蒙古军的进攻。1243年至1253年的蒙宋战争期间,蒙古军无法全面部署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因为他们内部发生了纷争。这给了南宋王朝暂时休整和调整防御部署的机会。宋理宗赵昀任命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负责四川的防务。余玠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减轻赋税负担、整顿军纪、奖励忠勇、广纳贤才、合并小屯为大屯等政策。他还采纳了播州人冉氏兄弟的建议,采取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战略,先后筑起了青居、大获、钓鱼、云顶等10多座城池,并将郡治迁至山城。他还调整了兵力部署,将金州、沔州、兴元的戍军分别迁至大获、青居、山城。余玠的这些举措有效地加强了四川的防御。
余玠在南宋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击退蒙古军的进攻。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赏识。他的早期经历虽然艰辛,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将领和官员。
余玠生平详情»
文章标题:余氏宗谱中的华埠镇一山
文章内容:
据华埠镇一山《余氏宗谱》的记载,宋高宗南渡时,余氏先祖椿年带着全家迁徙至衢州的开化地区,并定居在金水芳山(即今村头芳林)。这一迁徙发生在庆元戊午年(公元1198年)十二月辛未,正是余玠的母亲巩氏感到异梦后生下了余玠。
余玠的儿子余如孙,取名“当如孙仲谋”,寓意着希望他能像孙仲谋一样有智谋和才能。然而,他的名字在后来被改为余师忠。余师忠曾担任大理寺丞的职位,但不幸被贾似道所杀害。
华埠镇一山的《余氏宗谱》记录了余氏家族的迁徙历史和重要人物的生平。这份宗谱不仅是余氏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华埠镇一山地区历史的珍贵记载。
华埠镇一山位于衢州的开化地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烟稠密的地方。余氏家族选择在金水芳山定居,可能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有利于防御和居住。他们在这里生活了数代,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兴衰。
余玠的出生是一个巧合,他的母亲巩氏在梦中感到异象后生下了他。这种神秘的出生背后可能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然而具体的细节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
余如孙的名字寓意着对他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智谋和才能的人。然而,他的名字在后来被改为余师忠,这可能是因为他在职位上表现出了忠诚和奉献的品质。然而,他的生命却在贾似道的手中结束了,这是一段悲剧的结局。
华埠镇一山的《余氏宗谱》记录了余氏家族的历史和重要人物的生平,这对于研究当地历史和了解华埠镇一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份宗谱的存在,不仅是余氏家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华埠镇一山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研究《余氏宗谱》,我们可以了解到余氏家族的迁徙历史和重要人物的生平,这对于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家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家族的精神和价值观。
余玠家庭成员详情»
南宋时期,余玠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为抵抗蒙古入侵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在重庆去世后,他的子孙将他的遗体运回了故乡溧阳,并在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山下的青蒿村余公林安葬。为了纪念余玠,当地人民为他修建了衣冠冢,并将周围的地区命名为余川和余蒷。
此外,余玠的故乡修水县也将他列为宋元八贤之一,并在八贤祠中供奉他的神像。这表明余玠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在2010年的一次考古发现中,余玠的帅府所在地被发现在重庆渝中区的巴县衙门。这个遗址被命名为老鼓楼遗址,它是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的核心指挥部。其他次级城市包括钓鱼城、白帝城、泸州神臂城等,而三级城市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级城市有渝北多功城等。
这些遗迹的发现使我们更加清楚了南宋时期抗蒙山城体系的结构和重要性。余玠作为抗蒙最高军事长官,他的帅府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总之,余玠是一位伟大的将领,他为抵抗蒙古入侵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故乡溧阳和重庆都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和祠堂,以表达对他的敬意。而他的帅府遗址的发现,更加丰富了我们对南宋时期历史的了解。余玠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后世铭记。
余玠纪念遗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