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王鏊的照片
王鏊

王鏊(1450—1524)是明代的名臣和文学家。他的字是济之,号是守溪,晚年又号拙叟,学者们称他为震泽先生。他是汉族,出生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王鏊十六岁时就成为国子监的诸生,他的文学才华被广泛传诵。成化十一年,他考取了进士。后来,他被任命为编修,弘治时成为侍讲学士,还担任讲官的职务。之后,他被提升为吏部右侍郎,正德初又晋升为户部尚书和文渊阁大学士。

王鏊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著有《姑苏志》、《震泽集》和《震泽长语》等著作。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学识和见解。王鏊在明代的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王鏊于1524年去世,享年74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成就和荣誉,被后人称为明代的名臣和文学家。

其人其事

王鏊:一个正直清廉的官员

王鏊是明代官员,以其正直清廉而闻名于世。他被誉为“天下穷阁老”,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势所动,为人民谋福祉。

王鏊在担任讲官期间展现了他的正直和勇气。当时,宦官李广引导皇帝游玩西苑,王鏊讲述了周文王不纵情娱乐的故事,劝谏皇帝不要过度娱乐。他的真诚和坚持打动了皇帝,皇帝对李广说:“讲官指的就是你们这些人啊。”这一事件展示了王鏊的正直和勇气,他不畏权贵,坚持自己的原则。

王鏊与寿宁侯张峦的交往也展示了他的正直和廉洁。在张峦富贵之后,王鏊不再与他来往。这表明王鏊不会因为他人的财富和地位而改变自己的原则,他始终保持着清廉的品质。

在皇太子出就封国的时候,朝中大臣请求选派正直之士做皇太子的宫僚,王鏊保持了原有的官职兼任谕德。这一举动再次展示了他的正直和廉洁,他不为权势所动,坚持自己的原则。

王鏊还曾向皇帝陈奏边防策略,他认为火筛、小王子并不值得畏惧,而本朝奸佞小人乱政,大臣将士功罪不分明,职责不专一,法令不实行,边境空虚,这才是最可怕的。他建议皇帝振奋决断的气魄,经常召见大臣,了解守边将士的勇敢或胆怯,明确规定主将的职权,优待边境战事中死亡者的家属,招募边境上骁勇的人,多方出击,出奇制胜。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这再次展示了王鏊的正直和勇气。

在正德元年四月,王鏊与其他大臣请求诛杀刘瑾等“八党”。尽管刘瑾掌管司礼,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离职,内阁只剩下李东阳一个人,但王鏊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势所动。他竭力相救,保护了尚宝卿崔璿等人的生命。这一事件再次展示了王鏊的正直和勇气。

王鏊还在其他事情中展示了他的正直和勇气。当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杨一清时,王鏊争辩说修筑边境城墙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不能把功臣当成罪人。他还竭力相救,保护了韩文等人的生命。

王鏊的一生充满了正直和廉洁的品质。他不为权势所动,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为人民谋福祉。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王鏊其人其事详情»

记念建筑

苏州王鏊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祠堂建筑,位于苏州市景德路274号。最初名为王文恪公祠,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是王鏊的儿子王延哲奏建的。该祠堂曾多次修缮,经历了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修复。

王鏊祠的建筑坐北朝南,由头门、过厅和享堂三进组成,之间通过庭院相连,两侧还有廊庑。整个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头门面阔五间,进深五界,顶部为硬山顶,门上设有抱框和金刚腿,门额上方还有一对门簪。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七界,顶部也是硬山顶,前后设有长窗,次间和稍间则砌有半墙和短窗。享堂面阔三间,进深11界,高7.66米,顶部为硬山造。前面有轩廊和挂落装饰,次间和梢间之间有栏杆,廊的东西两端有粉墙和砖细贡式门洞。前廊柱间装有落地长窗,明间有八扇窗,次间各有六扇窗。所有柱子都承托在覆盆式连磉青石础上,明间的柱子还在础石上加置了合盆式石。石础上的雕饰非常精细,有缠枝花卉、莲荷婴戏、萱草双鹤、牡丹莲荷婴戏等。梁架是扁作的,廊枋上有斗三升隔架科承。脊桁上有山雾云和抱梁云的雕刻,非常精美。后檐柱间有八扇长窗,次间砌有半墙,各有六扇短窗。

王鏊祠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虽然头门已经改为清式,但过厅和享堂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1980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复,现在是苏绣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

另外,王鏊故居也是苏州的一处历史名胜。位于苏州市东山镇陆巷村的“惠和堂”是一座明基清体的大型群体厅堂建筑。整个故居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共有104间厅、堂、楼、库和房。建筑面积约为2000多平方米。故居的轩廊制作精细,使用的材料粗壮,大部分是楠木制成的。瓦、砖、梁、柱上还有与主人王鏊宰相身份相对应的雕绘图案。

此外,王鏊故居还有一处名为“怡老园”的园林,位于苏州市学士街内。 王鏊记念建筑详情»

家庭情况

王鏊是明代著名将领和政治家,他的家庭生活也颇为丰富多彩。根据记载,他先后娶了四位妻子,并育有九个子女。

在成化六年(1470年),王鏊娶了武山西金吴氏为妻。他们相濡以沫,共度了六年的夫妻生活。然而,不幸的是,次年吴氏就不幸去世了,给王鏊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随后,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鏊又迎娶了张氏为妻,并育有一个儿子,取名延喆。这个儿子成为了王鏊的骄傲和希望的象征。

然而,王鏊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他又娶了李氏为妻,育有两个女儿。可惜的是,李氏身体一直不好,不久便去世了,被葬在洞庭东山嘶马坞。

同年,王鏊再次迎娶了胡宜人为妻,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个家庭似乎给了王鏊一些安慰和幸福。

然而,王鏊的家庭生活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又与侧室万氏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延昭。这个儿子成为了王鏊晚年的希望和依靠。

总的来说,王鏊共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的长子王延喆(字贞)和次子王延素(字永)都是他的得力助手,为他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子王延陵和四子王延昭也都有一定的才华和能力。

至于王鏊的五个女儿,长女嫁给了徐缙,次女嫁给了朱希召,三女嫁给了卲銮,四女嫁给了靳仁,五女嫁给了严濡。这些婚姻的安排也显示了王鏊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王鏊的家庭生活虽然经历了一些不幸和变故,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他的子女们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王鏊增添了光彩。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价值观。 王鏊家庭情况详情»

主要成就

王鏊是明代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政治方面,王鏊面对明朝边境频繁的边患和国势渐弱的现实,提出了治边的八策,包括定庙算、重主将、严法令、恤边民、广召募、用间、分兵、出奇等。这些策略被采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边境的局势。此外,王鏊对于武宗的乱政和宦官的权势也表示了忧虑,希望武宗能够奋发有为。

然而,王鏊在对抗权宦的斗争中并没有取得胜利。尽管他与韩文等人敢于揭发刘瑾等宦官的罪行,但最终却被宦官们倒打一耙。刘瑾掌握了司礼监的权力,刘健、谢迁等人被迫致仕,而王鏊则被迫入阁。尽管他在正德四年四月又不得不致仕,但他最终得到了善终。在这场斗争中,王鏊展现了自己的执政才能和正义感,但他也明智地选择了明哲自守的处世哲学。

在文学方面,王鏊的文章雅正,言谈议论明晰流畅。他对人才有着敏锐的识别能力,晚年著有《性善论》一篇,被王守仁称赞为达到精深境界的文章。他在弘治、正德时期对台阁和乡邦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他的文学观和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他与吴宽等文人交游密切,也与新一批吴中及淮左文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总的来说,王鏊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在治边和对抗权宦方面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同时他的文学作品也对当时的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才能和正直的品质使他成为明代的杰出人物。 王鏊主要成就详情»

人物生平

王鏊,早年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于明景帝景泰元年在洞庭东山震泽乡出生,父亲王琬曾任光化知县。从小跟随父亲读书的王鏊聪明过人,八岁就能读经史,十二岁就能作诗。十六岁时,他随父亲北上京师,在国子监学习,他的文章一经问世,国子监的学生们都争相传颂。侍郎叶盛和提学御史陈选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称他为“天下士”。

成化十年,王鏊在乡试中获得了第一名“解元”的成绩。成化十一年,在礼部会试中再次获得第一名“会元”的成绩,殿试中名列一甲第三名,被授予翰林编修的职位,一时名声大噪。

成化十四年,王鏊晋升为文林郎。八月,他上疏请求假期回乡。三个月后,他的母亲叶孺人去世,王鏊守制居家。

成化十六年,王鏊仍然守制在家,闭门读书,远离权贵。

成化十八年,王鏊回朝,恢复了翰林编修的职务。

弘治四年,明宪宗实录修成,王鏊升任右春坊、右谕德、侍讲经筵官。当时,宪宗非常宠信宦官李广,整日与李广一起游玩。王鏊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复劝谏,最终打动了宪宗。在一次讲经之后,宪宗对李广说:“讲官指的是你们。”在选择太子的随从官员时,宪宗命令他继续担任太子谕德,不久后转任少詹事,这是因为吏部尚书韩文推荐他,他被提升为吏部右侍郎。

弘治七年,王鏊晋升为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谕德。

弘治八年三月,他改任侍读学士,担任日讲官。

弘治十年三月,宪宗下令修订《大明会典》,由大学士徐溥担任总裁,王鏊担任副总裁。

弘治十三年,王鏊晋升为吏部右侍郎,仍然兼任日讲官。

弘治十六年,王鏊的父亲王琬去世,他返回家乡奔丧。

弘治十七年,他完成了《震泽集》的撰写,并在同年八月完成了《姑苏志》的重修。

正德元年四月,王鏊被任命为吏部左侍郎,参与编修《明孝宗实录》。 王鏊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