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钱福的照片
钱福

钱福(1461—1504)是明代状元,字与谦,因家住松江鹤滩附近,自号鹤滩。他出生在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是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liú)的后裔。他在弘治三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一,后任官翰林修撰,但仅任职三年便告归。钱福的诗文以敏捷见长,才华出众,一时名声大噪。他根据文嘉的诗文修改创作的《明日歌》流传甚广。此外,他还著有《鹤滩集》一书。关于钱福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文中并未提及。

诗作轶事

钱福:一个文名不显赫的人物

钱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他却有着出色的才华和机智。有一次,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正在赏菊的客人。两人见面后,客人引用了一句诗:“赏菊客归,众手折残彭泽景。”钱福立即回答道:“卖花人过,一肩挑尽洛阳春。”这句回答展示了钱福的才思敏捷和对诗词的熟悉。

后来,钱福被任命为官家居,当地的县官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县官邀请钱福游君山,并事先选出了一些生僻的字,如“堤、脐、低、梯”等,准备在宴会上考验钱福。然而,在喝了三杯酒之后,县官请钱福以大观亭为题写诗。钱福依韵写下了一首诗,内容描述了大观亭的壮丽景色。这首诗赢得了全场的赞赏。

另外一次,钱福在徐家任私塾时,徐家设宴赏牡丹。钱福喝得微醉后,看到一位客人手持玳瑁扇,他便取过扇子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牡丹花的赞美和对春天的期待。钱福还写了一首咏杨梅的诗,描述了他对杨梅的喜爱和对美食的享受。有文献称钱福集李白和李贺的才华于一身,可见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

据传说,钱福回到家乡后,听说扬州有一位姓张的妓女美丽动人。钱福立即整理行装前往扬州。然而,当他到达扬州时,才得知这位美丽佳人已经嫁给了一个盐商。钱福决定去拜访盐商,并得到了盐商的热情款待。在酒席上,钱福提出要见一见新夫人,盐商便让张妓出来一见。钱福一见张妓果然名不虚传,她穿着白衣白裙,宛如皎洁的秋月。盐商还让她拿出绫帕,请钱福题诗。钱福便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张妓的赞美和对她嫁给盐商的遗憾。

钱福虽然没有广为人知的文名,但他的才华和机智在一些场合中得到了展现。他的诗词才华被人们称赞,他的机智应对让人印象深刻。钱福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和智慧不一定需要广为人知,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出来,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钱福诗作轶事详情»

生平

钱福,明代文学家,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享年四十四岁。他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七岁就能写文章。年轻时就成为名才子,与同县的顾清、沈悦齐名,被人们称为“三杰”。他曾游历小赤壁,对客放歌:“六丁拔出天地骨,一柱镇压东江东。”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一句奇特的诗句。

1486年,钱福中举人。1490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进士(状元),在廷对策中写了三千多字,词理精确,没有使用草稿。他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同时致力于诗文创作,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当世雄才。他的才华高超,几千字的文章能够立即完成,词锋所向,无人能与之匹敌。他还擅长八股文,被王夫之誉为与王鏊齐名的大家,称之为“钱王两大家”。他性格坦率,喜欢喝酒,常常喝到醉酒,言语间往往伤人,因此不受同僚的喜爱,引来了许多谤议。1493年,他被任命为会试的同考官。之后他假装生病辞去官职,不再出仕。

钱福的诗文名声在当时非常响亮,四方的人们都来求他写作,他常常在宴席上应酬宾客,谈笑风生的同时,还能为客人挥毫写字,满足众人的要求后,客人们就离去了。他对待松江知府刘琬时态度冷淡,没有给予礼遇,刘琬心怀怨恨。后来刘琬被人诬告,钱福得知后,急忙赶到吴门(今苏州),为刘琬辩白,从而使刘琬得到缓解。刘琬深感感激,想要亲近钱福,但钱福却一如既往地不理会他。钱福去世后,刘琬为他哭祭,出资修建墓地,并请沈悦写行状,顾清写传记。

钱福著有《鹤滩集》(6卷附《鹤滩遗文》1卷)、《尚书丛说》等著作。他还编辑了《唐宋名贤历代确论》(10卷),这些作品流传至今。钱福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文学成就,成为明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之星。 钱福生平详情»

钱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