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朱彝尊的照片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是清代的一位诗人、词人、学者和藏书家。他的字是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年号小长芦钓鱼师,还有金风亭长的称号。他是汉族,出生在秀水(今浙江嘉兴市)。

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彝尊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并且获得了检讨的职位。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进入了南书房。他还曾参与纂修《明史》的工作。

朱彝尊通晓经史,他的诗歌与王士祯并称为南北两大宗。他的词作风格清丽,被认为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一起被称为朱陈。此外,他还精通金石文史,并且对古籍图书的购藏非常热衷,被誉为清初著名的藏书家之一。

朱彝尊的生平和成就使他成为清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作品和学术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逝世年份不详。

纪念场所

朱彝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墓地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塘汇乡百花庄村,然而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然而,他的故居曝书亭仍然保存在嘉兴市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500平方米,被列为浙江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彝尊是清末民初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担任过嘉兴中学的校长,并且在这个职位上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他还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性争取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除了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朱彝尊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嘉兴县县长和浙江省议会议员,为地方政府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致力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他还积极参与了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朱彝尊的故居曝书亭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建筑。这座建筑占地65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曝书亭内部陈列着朱彝尊的生平事迹和他的著作,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这座建筑被列为浙江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体现了人们对朱彝尊及其贡献的尊重和珍视。

尽管朱彝尊的墓地已经不存,但他的故居曝书亭仍然存在,成为了人们缅怀他的重要场所。通过参观曝书亭,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朱彝尊的生平和他对教育和政治的贡献。这也是对他的一种纪念和致敬,让人们铭记他的伟大事迹和精神。

总之,朱彝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故居曝书亭作为浙江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和他对教育和政治的贡献。尽管他的墓地已经不存,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仍然在人们心中永存。我们应该铭记他的伟大事迹,传承他的精神,为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朱彝尊纪念场所详情»

介绍

朱彝尊,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位学者和文人。他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举博学鸿词科,以布衣身份被授予翰林院检讨职位,并进入直南书房,曾参与纂修《明史》。他还曾参加江南省的考试。然而,由于疾病的缘故,他未能完成相关工作,最终辞去职务回家。尽管如此,他的学识渊博,通晓经史,擅长写诗、词和古文。他尤其推崇姜夔的词作,被誉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词与王士祯齐名,当时被称为“南朱北王”。他的著作非常丰富,包括《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他还编有《词综》、《明诗综》等作品。此外,他还著有《食宪鸿秘》三卷,是关于食物本草的医学著作,目前有版本已经出版流传。朱彝尊的先祖是江苏吴江人,明朝景泰四年迁居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从此成为秀水人。清顺治六年,朱彝尊带着家人搬迁到嘉兴梅会里(今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他的故居现在成为王店曝书亭公园。 朱彝尊介绍详情»

藏书故事

朱昆田是一位精通金石文史的学者,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北至云朔,东至沧海,经过瓯越地区。他对于丛祠荒冢、破炉残碑上的文字进行了搜剔考证,并与史传进行了对照,以寻找异同之处。他家中富藏书籍,通晓各种著作,所以藏书也越来越丰富。他曾经收藏了李延昰的50柜藏书,共计2500卷,达到了3000余卷的藏书数量。后来,他又收藏了项氏“万卷楼”的残帙,并从曹溶、徐乾等学者那里借阅了他们的藏书进行抄录,使得他的藏书更加丰富。他还从宛平孙氏、无锡秦氏、昆山徐氏、晋江黄氏、钱唐龚氏等家族的旧藏中借阅抄录,总计得到了自称为“拥书8万卷”的藏书。他的藏书处有“曝书亭”、“古藤书屋”和“潜采堂”等名字,共有30个椟。由于曾经偷抄史馆的藏书,他被贬官,因此刻有一块铭文,称:“夺我七品官,写我万卷书。”他的藏书上还印有一些标语,如“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梅会里朱氏”、“潜采堂藏书”、“七品官耳”等。

朱昆田继承了“曝书亭”的藏书,数十年来一直未减少。他先著有《经义存亡考》,经过不断修订,最终成为了《经义考》300卷。这是第一部统考历代经学的专科目录。他以书名为纲,参考历代目录所著的说经之书,先注明卷数、著者、注疏者,然后再附注各种存、佚、阙、未见等情况。这种附注是前人所未及的。这本书汇集了丰富的内容,是两千年来经书的总汇,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必备工具书。毛奇龄称赞编纂这本书需要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否则无法完成。康熙帝在南巡时,亲自为他写下了“研经博物”的题词。这本书分别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和乾隆二十年(1755年)出版。乾隆末年,翁方纲撰写了《经义考补正》12卷,对原书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朱彝尊藏书故事详情»

生平

朱彝尊: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文人

朱彝尊,字锡鬯,出生于明朝时期的秀水(今浙江嘉兴市),是明朝大学士朱国祚的曾孙。他天赋异禀,读书过目不忘。尽管家境贫寒,但他四处游学,向南越过岭南,向北到达云朔地区,向东到达大海,甚至登上了与陆地相连的之罘岛,游历了浙江瓯江流域地区。他对祠堂荒冢和破炉残碣上的文字非常感兴趣,细致地进行考证,并与历史记载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差异。回到故乡后,他与李良年、周筼、缪泳等人一起讲授诗歌,他的文名逐渐传扬开来。

康熙十八年,朱彝尊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并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务。当时,富平的李因笃、吴江的潘耒、无锡的严绳孙以及朱彝尊都是以布衣百姓的身份参加考试的,他们一起参与了明史的编修工作。朱彝尊建议寻找遗留下来的典籍,并放宽编修的时限,不要像元史那样匆忙编写。他还辩论了方孝孺的朋友宋仲珩、王孟缊、郑叔度、林公辅等人都没有受到难题的困扰,从而得知从亡、致身录中所说的诛九族,并杀害他的弟子朋友为一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所谓的九族实际上是指本宗一族。他还指出东林人物并非全都是君子,与东林不同道的人也并非全都是小人。他认为编写史书的人不应该有门户偏见,不能以同道和不同道来划分正邪。

二十年后,朱彝尊担任了日讲起居注官的职务,并成为江南地方的主考官,被人们称为能够发现人才的人。他还入值南书房,并被赐予紫禁城骑马的特权。他多次参加内廷的宴会,得到了绣花服装和时令水果的赏赐,这些都在他的诗中有所记载。然而,不久之后,他因为私自带着小胥进入内廷写书而被弹劾,降职一级,但后来又恢复了原职。

三十一年,朱彝尊暂时回到了故乡。康熙皇帝南巡时,在无锡迎接皇帝,得到了皇帝亲自书写的“研经博物”匾额的赏赐。当时,王士祯擅长诗歌,汪琬擅长文学,毛奇龄擅长考据,只有朱彝尊兼具多种才能,他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作品。他还曾参与选编《明诗综》,无论是因人录诗还是因诗存人,他的选择排序都非常恰当。

朱彝尊在八十一岁时去世。他的儿子朱昆田也擅长诗文,但早逝。孙子朱稻孙参加了乾隆年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朱彝尊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贡献和成就为后人所称道。 朱彝尊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