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回忆往事江边上,江水中映着美人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我俩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雨声,各自孤宿,竹席衾被单薄,默默地忍受着严寒。
注释:桂殿秋:词牌名,即《捣练子》,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凉吹玉笙”句。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双调三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干,即岸,江边。
“青蛾”句:女子的眉黛有似倒映在水中的山密。青蛾: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兴地处吴越之交,故云。
舸(gě):船。
簟(diàn):竹席。
衾(qīn):被子,轻衾即薄被。
《桂殿秋·思往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顺治六年(1649年)与岳父一起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次相遇的往事。朱彝尊十七岁时嫁入了冯家,而冯寿常只有十岁。九年后,冯寿常出嫁,但在她二十四岁时,她又回到娘家住了下来。在这个时候,她和朱彝尊之间才真正发生了一段爱情故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她在三十三岁时就去世了。 《桂殿秋·思往事》创作背景详情»
《桂殿秋》是一首五句二韵的短词,共有二十七个字。尽管篇幅短小,但却蕴含了词人深情的思念之情,并描绘出了意中人的容貌。这也是该作品引人注目的原因。词人以轻灵的笔触描绘了他和意中人乘坐小船的情景,随着回忆的水流,他们驶向了秋风秋雨的越山。词的开头一个“思”字,引出了“往事”,并贯穿了整首词的内容,将其界定在回忆的范围内。接着一个“渡”字,表明词人此行的去向和乘船前往的目的地。词的主题并非是旅行,而是透露出一种朦胧的爱情。在“青蛾低映越山看”这句中,词人描绘了意中人的形态,没有着重描写她的眼睛,而是通过“青蛾”下面的明眸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她低着头遥望着雨色迷蒙的越山,似乎心中有许多心事。透过她的姿态,可以看到词人正在凝视着她的形象。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句词表达了词人与意中人虽然同船共眠,但内心的愿望却难以实现,表现出他们的凄苦心态和情感状态。既然是“秋雨”,那么这个时候最多是“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深秋,但词人却用“寒”来形容,是因为他们各自躺在“小簟轻衾”上。小簟代表意中人所躺的床,暗示她娇小温柔;轻衾则代表词人所用的被子,暗示他不耐秋凉。也许他们两人都躺在“小簟轻衾”上,但共眠分卧是不容置疑的。否则,“各自寒”就没有理由了。这句词曲折往复,委婉含蓄,没有直接表达相思之苦,却通过“看”、“听”、“寒”等词语传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与意中人并没有结合在一起,只是心灵相通。尽管他们没有在一起,但词人却一直怀念着过去的爱情,所以有了《桂殿秋》这首词。这样痴迷的表达,却没有直接表露在字面上,而是通过“看”、“听”、“寒”等词语传达出来。整首词中复杂而难以言表的情感,仅仅通过“共”、“各”这两个字的对比和对照,就能够引发出来。这确实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词作。
《桂殿秋·思往事》赏析详情»
朱彝尊(1629~1709)是清代的一位诗人、词人、学者和藏书家。他的字是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年号小长芦钓鱼师,还有金风亭长的称号。他是汉族,出生在秀水(今浙江嘉兴市)。
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彝尊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并且获得了检讨的职位。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进入了南书房。他还曾参与纂修《明史》的工作。
朱彝尊通晓经史,他的诗歌与王士祯并称为南北两大宗。他的词作风格清丽,被认为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一起被称为朱陈。此外,他还精通金石文史,并且对古籍图书的购藏非常热衷,被誉为清初著名的藏书家之一。
朱彝尊的生平和成就使他成为清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作品和学术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逝世年份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