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陈去病的照片
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是中国近代诗人,也是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江苏吴江同里,早年参加了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宣传革命。他读到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诗后,决定改名为“去病”。

陈去病在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歌多表达了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他被任命为国立东南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再后来改名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他还担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和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

1933年,陈去病因病情恶化,在故乡同里镇去世。他的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文学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视戏剧

陈去病是一位非常重视戏剧的人,他认为戏剧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他在一篇名为《论戏剧之有益》的文章中表达了这一观点。

在诗歌方面,陈去病和柳亚子有着相同的主张,都推崇“唐音”。这意味着他们认为唐代的诗歌是最值得推崇的,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1917年,柳亚子受到了南社内外的宋诗派的围攻,陈去病曾经挺身而出支持他。他激烈地批评了宗法江西诗派的闽派诗人陈宝琛、郑孝胥等人,认为他们的声音过于刺耳而严厉。

在散文写作方面,陈去病反对将文学分门别户,尤其是反对桐城派。他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学作品,都应该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在于传达正确的道义观念、优美的词章和准确的考据。他认为只要运用得当,这三者都是可以并存的,对于那些宗派之争,他并不以为然。

陈去病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他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戏剧、诗歌和散文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应该被限制在某种特定的风格或流派中。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陈去病重视戏剧详情»

陈去病故居

陈去病故居位于江苏省同里镇三元河畔的三元街,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所。故居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平方米,大门面临河,罩墙高耸,环境幽静。进入故居,可以看到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门内有半亭和家祠旧迹,还有百尺楼和浩歌堂等建筑。这些建筑经历了风雨沧桑,如今已经残破不堪。进门朝东有一座月洞门,楣额上刻着“绿玉青瑶馆”五个字,青苔已经覆盖了上面。据记载,绿玉青瑶馆建于1932年,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故居原本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42间房屋,大门面向西,临河而立。故居内原有楣额上刻着“孝友旧业”四个字,进门处原有半亭,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故居的主要建筑包括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记和家庙等。

浩歌堂是故居中面阔三间的建筑,建于1920年。陈去病在阅读香山的《浩歌行》时,深受启发,因此将新屋取名为“浩歌堂”。浩歌堂是陈去病接待客人的地方,堂中原本悬挂着“女宗共仰”和“浩歌堂”两块匾额。“女宗共仰”匾额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以表彰陈去病的母亲倪老夫人对他的教育和培养。

百尺楼是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一楼一底,非常简朴。他所编著的《百尺楼丛书》就是以这座楼命名的。绿玉青瑶馆又称为堂楼,坐西朝东,共有五楼五底二厢房,共有13间。进入堂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代书法家杨千里先生亲笔书写的“绿玉青瑶馆”五个大字镶嵌在楣额中。堂楼的北侧和北厢楼是陈去病的卧室和另一个写作的地方。

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古建筑群,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仍然能够感受到曾经的辉煌。这里是陈去病生活和创作的地方,也是他与亲友交流的场所。通过参观故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陈去病这位伟大将领的生平事迹和家族背景,感受他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修养。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希望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后人能够继续感受到陈去病的伟大精神。 陈去病陈去病故居详情»

陈去病墓

陈去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将领,他的墓地位于苏州市阊门外虎丘西南麓。这座墓地于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陈去病于1933年10月在故乡同里镇病逝。为了纪念他,1935年11月南社成立三十六周年之际,柳亚子等南社的朋友将他的灵柩迁葬到了虎丘山下,同时还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公祭仪式。

陈去病的墓地位于虎丘西南麓的杉树林中,墓地坐北朝南,呈覆釜形状,由青砖围砌而成,顶部用水泥封闭。墓地的直径为5.9米,高度为2.2米。后来,为了保护墓地,人们在墓地周围修建了混凝土罗城,并在墓前立了一块碑,还设置了石供案和铺砌了墓道。碑上刻有柳诒徵所书的“陈佩忍先生讳去病之墓”字样,额上还雕刻着双鹤翱翔的图案。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墓地逐渐破损,1982年虎丘山风景区管理处对其进行了整修。

陈去病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将领之一,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墓地成为了人们缅怀他的地方,也是对他英勇事迹的永久纪念。通过整修,墓地得到了保护,使得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铭记陈去病的贡献。

陈去病墓地的存在,不仅是对这位伟大将领的敬意,也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历史,传承英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同时,它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陈去病的伟大。陈去病墓地的存在,不仅是苏州市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这样的历史遗迹,让后人能够继续了解和铭记陈去病的英勇事迹。 陈去病陈去病墓详情»

人物生平

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陈去病深感国家的危难,决定离开家乡,投身于革命的事业中。

陈去病在广州加入了南社,与柳亚子等人一起创办了《南社杂志》,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的宣传工作。他的才华和热情使他很快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和信任。孙中山先生任命他为北伐大本营的宣传主任,负责宣传革命思想和动员人民参与革命。陈去病在这个岗位上表现出色,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去病还担任过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等职务,为革命政权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持。他在这些职务上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尊敬和赞誉。

陈去病一生都坚定地追随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事业不惜付出一切。他被孙中山先生亲切地称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这是对他忠诚和奉献的最高赞美。

陈去病的成长和教育背景也为他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母亲倪太夫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女性,她亲自教导陈去病文字和史书,培养了他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陈去病在倪太夫人的影响下,从小就具备了扬善憎恶的品质,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关注。

陈去病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年轻时期就得到了培养和激发。他在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中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屈辱和人民的苦难,这使他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事业的决心。他与同乡金松岑等人一起创办了“雪耻学会”,积极进行革旧维新的爱国宣传。尽管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失败了,但陈去病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却没有动摇。

陈去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爱国者,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牺牲,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我们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榜样。 陈去病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