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的陈去病墓

陈去病墓
陈去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将领,他的墓地位于苏州市阊门外虎丘西南麓。这座墓地于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陈去病于1933年10月在故乡同里镇病逝。为了纪念他,1935年11月南社成立三十六周年之际,柳亚子等南社的朋友将他的灵柩迁葬到了虎丘山下,同时还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公祭仪式。

陈去病的墓地位于虎丘西南麓的杉树林中,墓地坐北朝南,呈覆釜形状,由青砖围砌而成,顶部用水泥封闭。墓地的直径为5.9米,高度为2.2米。后来,为了保护墓地,人们在墓地周围修建了混凝土罗城,并在墓前立了一块碑,还设置了石供案和铺砌了墓道。碑上刻有柳诒徵所书的“陈佩忍先生讳去病之墓”字样,额上还雕刻着双鹤翱翔的图案。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墓地逐渐破损,1982年虎丘山风景区管理处对其进行了整修。

陈去病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将领之一,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墓地成为了人们缅怀他的地方,也是对他英勇事迹的永久纪念。通过整修,墓地得到了保护,使得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铭记陈去病的贡献。

陈去病墓地的存在,不仅是对这位伟大将领的敬意,也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历史,传承英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同时,它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陈去病的伟大。陈去病墓地的存在,不仅是苏州市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这样的历史遗迹,让后人能够继续了解和铭记陈去病的英勇事迹。

诗人陈去病的照片
陈去病

陈去病简介: 陈去病(1874—1933)是中国近代诗人,也是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江苏吴江同里,早年参加了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宣传革命。他读到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诗后,决定改名为“去病”。

陈去病在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歌多表达了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他被任命为国立东南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再后来改名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他还担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和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

1933年,陈去病因病情恶化,在故乡同里镇去世。他的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文学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