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戏剧:
陈去病是一位非常重视戏剧的人,他认为戏剧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他在一篇名为《论戏剧之有益》的文章中表达了这一观点。
在诗歌方面,陈去病和柳亚子有着相同的主张,都推崇“唐音”。这意味着他们认为唐代的诗歌是最值得推崇的,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1917年,柳亚子受到了南社内外的宋诗派的围攻,陈去病曾经挺身而出支持他。他激烈地批评了宗法江西诗派的闽派诗人陈宝琛、郑孝胥等人,认为他们的声音过于刺耳而严厉。
在散文写作方面,陈去病反对将文学分门别户,尤其是反对桐城派。他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学作品,都应该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在于传达正确的道义观念、优美的词章和准确的考据。他认为只要运用得当,这三者都是可以并存的,对于那些宗派之争,他并不以为然。
陈去病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他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戏剧、诗歌和散文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应该被限制在某种特定的风格或流派中。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陈去病简介: 陈去病(1874—1933)是中国近代诗人,也是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江苏吴江同里,早年参加了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宣传革命。他读到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诗后,决定改名为“去病”。
陈去病在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歌多表达了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他被任命为国立东南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再后来改名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他还担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和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
1933年,陈去病因病情恶化,在故乡同里镇去世。他的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文学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