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1638年 ―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是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他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他在这些职位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能力。
陈廷敬不仅在政务上有所成就,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他的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中的五十卷《午亭文编》,其中包括二十卷的诗歌,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
陈廷敬在家乡建立了午亭山村,并至今保留下来。这个村庄是他的故乡,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地方。
陈廷敬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文集等多个领域。他个人的诗、文集包括《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此外,陈廷敬还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其中包括《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
《康熙字典》是陈廷敬等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汉字辞书,对汉字研究具有深远影响。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历时六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是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陈廷敬的诗歌才华备受康熙皇帝的赞赏。康熙皇帝是历代君主中最懂诗、最擅诗者之一,他对陈廷敬的诗赋十分欣赏。康熙皇帝曾评价陈廷敬的诗为“清雅醇厚”,并称其为“李杜本诗豪”。康熙还在陈廷敬逝世后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表达对陈廷敬的怀念之情。可见陈廷敬的诗歌成就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赞赏。
陈廷敬在京城任职期间,与礼部尚书、诗歌大家龚鼎孳共同发起了结诗社,吸引了王士禛、汪琬、程可则等著名文士的参加。这一诗社的成立进一步展示了陈廷敬在文学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刘然在《国朝诗乘》中选取了陈廷敬的29首诗,并对其进行了评价。他认为陈廷敬的诗歌不仅仅是应酬之作,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感悟和规范的表达。陈廷敬的长句和片语都非常出色,展现了他的才华。他与天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与主臣之间的互动都得到了高度赞扬。
总之,陈廷敬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和著作在当时备受赞赏。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个人作品中,还体现在他主持编撰的国家典籍史志中。他的诗歌才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赏,他在文学界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广泛认可。陈廷敬的作品和贡献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陈廷敬人物成就详情»
陈廷敬是一位举贤之士,他在康熙帝的统治下展现了他的廉洁和公正。
在一次召见政府九个部门的大臣的会议上,圣祖要求他们荐举廉洁的官吏。众大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推荐,但是圣祖特意询问了陈廷敬的意见。陈廷敬回答说:“知县陆陇其,邵嗣尧都是清官,虽然治理的状况不同,他们的廉洁都是一样的。”因此,这两个人都被提升为御史。陈廷敬多次称赞这两个人的廉洁和刚强,有人对他说这两个人虽然廉洁,但是刚强容易招祸,而且会有很多怨恨的人,可能会给您带来麻烦。陈廷敬回答说:“果真德才兼备。即使招祸且被人怨恨,又有什么妨碍呢。”
陈廷敬还以公正的态度处理财政事务。当康熙帝八岁时,陈廷敬担任户部尚书,负责管理钱物。有一天,康熙向他借钱,陈廷敬问他要钱干什么,康熙回答说随便玩。陈廷敬告诉康熙,他可以等领到俸禄后再借给他。康熙不满地说,陈廷敬的俸禄不多,他需要国库的钱才能玩得痛快。陈廷敬告诉康熙,国库的钱是不能挪用的,作为臣子他不能借给康熙。康熙生气地让他走,陈廷敬遵从圣祖的命令,退了几步准备离开。然而,康熙又说了一句冒犯的话,威胁要在他亲政后砍掉他的脑袋。陈廷敬无法再忍受,默默地退下了。
六年后,康熙亲政,他忘记了这件事,但是陈廷敬却一直记得。他多次请辞,但是康熙说:“那是我还小不懂事,你做得对!”康熙的这番话表明他对陈廷敬的理解和认可。
陈廷敬的举贤之举和廉洁公正的态度,赢得了康熙帝的赞赏和尊重。他的行为树立了一个榜样,鼓励了其他官员廉洁奉公,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陈廷敬的故事告诉我们,廉洁和公正是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陈廷敬轶事典故详情»
陈廷敬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康熙时期担任多个职位,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廷敬于明崇祯十二年出生在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1658年,他考中进士,成为庶吉士,并被授予检讨一职。为了与同馆的顺天通州陈敬区别,顺治皇帝赐名廷敬。1661年,康熙即位后,陈廷敬被任命为起居注日讲官,后来又升迁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掌院学士,并负责弘德殿的讲经工作。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
1662年,陈廷敬请假回到家乡。1673年,他被转任为侍读学士,并担任武会试副考官。1676年,他被提升为内阁学士,担任经筵讲官。1682年,他又充任会试副考官。当时副都御史余国柱平定了滇南地区,请求陈廷敬制定乐章。陈廷敬撰写了十四章的乐章,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
1684年,陈廷敬被任命为左都御史兼管户部钱法。他上疏请求改变官方货币以防止私铸,免除铜税并方便采矿。他还制定了朝廷的服制,禁止奢侈浪费的风气。他严格选择督抚官员,以公心爱民、勤政廉洁为准则。他还严厉监督地方救灾款项,杜绝贪污侵害民众的行为。
1685年,陈廷敬上书康熙帝《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贪污与奢侈之间的关系,强调节俭才能清廉。同年,他还上书弹劾王继文,指责他在战时不用捐纳粮草,却动用库银,战后又将所存谷米以官俸抵给本省官员,造成巨额财务亏空。王继文被罢官,从此以后风纪得到整肃。
1686年,陈廷敬被调任为工部尚书,并与徐乾学士一起奏进《鉴古集览》。康熙帝对此书非常赞赏。陈廷敬还被委任为《三朝圣训》、《政治训典》、《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等书的总裁。同年九月,他又被迁任为工部尚书。
1687年十二月,湖广巡抚张汧上任不久,陈紫芝疏劾他“位任未久,黩货多端”。兵部尚书张玉书趁机弹劾与张汧有亲戚关系的陈廷敬。1688年四月,张汧因贪污被处绞,陈廷敬向康熙帝上书请求宽恕张汧。康熙帝对陈廷敬的请求予以了批准。
陈廷敬是一位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的官员,他在康熙时期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整顿财政、制定政策、监督官员等方式,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事迹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廉洁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陈廷敬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