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孚

陈孚(1259 — 1309)是元代的一位学者,字刚中,号勿庵,出生于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他在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前往河南上蔡书院讲学,并担任山长一职。后来,他曾担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最终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

陈孚的诗文作品不追求雕琢,更注重描摹风土人情。他的七言古体诗尤为出色。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观光集》和《交州集》等。

除了以上内容,还可以补充陈孚的死亡信息。然而,根据提供的资料,无法得知陈孚的具体死亡时间和相关情况。

生平

陈孚,生于元太宗十二年,卒于成宗大德七年,享年五十岁。他在《元史》中被称为“幼清峻颖悟,读书过目辄成诵,终身不忘。”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陈孚以平民身份将他所写的《大一统赋》献给朝廷,得到了重视,被任命为临海上蔡书院山长,任满后升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之后又被提升为奉训大夫、礼部郎中。元至二十九年(1292年),朝廷派陈孚担任五品副使,随梁肃出使安南(即今越南)。至元三十年(1293年)正月,陈孚等人抵达安南。按照当时安南接待中国使者的礼节,安南世子应该开中门,亲自前往郊外迎接。然而,安南世子陈日燇却以丁忧为由,派遣“陪臣”开边门迎接。陈孚对安南国这种不友好、不礼貌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立即返回使馆,连续给安南世子写了三封信,指出这种不友好的行为是错误的,迫使对方按照正常礼仪接待,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陈孚出使安南期间,始终没有辱没使命。按照常规,回国后应该得到重用。然而,当时的蒙古统治者在人才使用上实行民族歧视,将统治下的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陈孚是南人,因此无法得到重用。他先后只被任命为翰林待制以及建德、衢州、台州三路治中(相当于这个地区行政领导的第三把手)等职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不顾歧视和个人的安危,尽力做好护民工作。

大德七年(1303年),台州遭遇大旱,百姓无食可吃,路上经常有人饿死,这种情景令人痛心。陈孚当时如实将台州的灾情上书江浙行省浙东元帅脱欢察儿,请求“发粟赈济”。然而,脱欢察儿贪婪腐败,仍然“怙势立威不恤民隐”,并威胁下属州县,采取严刑镇压不满的人。陈孚对此感到非常愤怒,拍案而起说:“使吾民日至莩死不救者,脱欢察儿也。”于是,他向宣抚使上书,控告脱欢察儿“不法蠹民”的十九条罪状。随后,宣抚使查实了脱欢察儿的罪行,并进行了严肃的调查和处理。有司也被命令“发仓赈济,民赖以全活者众”。

陈孚以他的才华和正直,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畏权贵,不怕困难,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他的行为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陈孚生平详情»

文学成就

陈孚是一位在历史上有着卓越业绩的人物,他的名字载入了史册。然而,与他的业绩相比,他的诗作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元史》中称他为“天才过人,性格豪放不羁,他的诗文大多是一气呵成的,不事雕琢。”明代张纶在《林泉随笔》中评论道:“陈孚的诗豪迈卓异,每每令人惊叹。他的《题范增墓》中写道:‘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博浪沙》中写道:‘一击车中胆气高,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消。’这些诗作都出人意料,与杜牧的《赤壁》、《项羽庙》相比也不逊色。”《元代文学史》一书评论道,陈孚的五言古诗具有简洁明快的风格,以《烟寺晚钟》为代表:“山深不见寺,藤阴锁修竹。忽闻疏钟声,白云满空谷。老僧汲水归,松露堕衣绿。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他的七律诗也整齐美妙,以《鄂渚晚眺》(即《登黄鹤楼》)为代表……

陈孚一生著作丰富,有《天游稿》、《观光稿》、《玉堂稿》、《交州稿》、《桐江稿》、《柯山稿》等作品。目前,临海市博物馆收藏有《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从内容来看,这些作品或者是与他的职位相关,或者是与他所在地相关。“观光”反映了他进京时的风光;“交州”记述了他出使安南的经历;“玉堂”则是他在任翰林期间的作品。

“仙人黄鹤何的返?搔首踟蹰无限情。”陈孚已经去世近七百年了,然而他的《登黄鹤楼》、《黄鹤楼歌》两首诗仍然与黄鹤楼紧密相连,永远留在人间,让人们继续吟诵! 陈孚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