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他是一位唐末诗人,擅长写诗,但并没有追求功名利禄的念头。他选择隐居在嵩山,寄食寺庙中过着居士的生活,经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他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是诗友。

周朴的诗风以苦涩著称,他喜欢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忧伤。他的诗作常常描绘人生的艰辛和无奈,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疑问。他的诗作充满了哲理和哀愁,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

尽管周朴没有在文坛上取得较大的成就,但他的诗作在后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全唐诗》中,被后人称为“唐才子传”。他的诗作虽然苦涩,但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轶事典故

周朴是唐末一位喜欢吟诗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苦涩的诗风。对他来说,如果能想到一联或者一句诗,就会感到非常快乐。有一次,他在野外遇到一个背着柴的人,突然他抓住那人背着的柴,大声说:“我得到了,我得到了!”那个樵夫非常惊恐,抽出手臂,丢下柴逃跑了。正好遇到负责巡逻的士卒,怀疑那个樵夫是小偷,就抓住他询问。这时候,周朴慢慢地走过去告诉那个士卒说:“只是我刚才见到他背着一捆柴,因此而想到两句诗罢了。”那个士卒就释放了那个樵夫。周朴得到的那两句诗是:“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因为周朴作诗喜欢冷僻怪异,就想戏弄他。有一天,他骑着驴子在路上走,在路旁遇到周朴,那个读书人就歪戴着帽子低着头吟诵周朴的诗句:“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周朴听到后非常气愤,就尾随在那个人身后。那个读书人只管赶着驴子离开,一点也不回头看。走到几里之外,周朴才赶上那个人,对他说:“我的诗是‘河声流向西’,你怎么能说流向东呢?”那个读书人只是点点头,没有回应。这件事在闽中地区被当做笑料流传开来。

周朴的故事展示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他对于能够创作出自己满意的诗句感到非常快乐,甚至为此而忘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起误会。他的诗风苦涩冷僻,这也让一些人觉得好笑或者戏弄他。然而,周朴对于自己的诗句非常自信,对于别人对他的诗句的错误引用也会感到愤怒。这些故事展示了周朴对于诗歌的执着和坚持,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诗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周朴的诗歌作品虽然冷僻怪异,但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他的诗句常常带有深刻的哲理和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句虽然不被大众所接受,但在一些文人士子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作品被当做笑料流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诗歌的态度和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周朴是一位热爱诗歌的唐末诗人,他对于诗歌的追求和创作执着,展示了他对于诗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的作品虽然冷僻怪异,但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他的故事和诗句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对于他的记忆和评价。 周朴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