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胜仲(1072~1144)是宋代的一位词人,字鲁卿,出生在丹阳(今属江苏)。
他于绍圣四年(1097年)考中进士,后来在元符三年(1100年)中宏词科。他的官职逐渐升迁,最终担任文华阁待制。他去世后被谥为文康。
葛胜仲在宣和年间曾经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展现了他的气节和伟大。他因此在当时非常有名。他与叶梦得是密友,他们的词风也相似。
葛胜仲的代表作品是《丹阳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包含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他的词作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胜仲是中国宋代的一位重要学者和文人,被誉为葛立方之父。他出生于常州江阴(今属江苏),字鲁卿。在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员生涯。
葛胜仲先后担任过杭州司理参军、兖州教授、太学正等职务。在大观元年(1107年),他被任命为提举议历所检讨,同时兼任宗正丞。次年,他调任礼部员外郎,并负责管理歙州休宁的事务。政和三年(1113年),他被召回原职,继续担任国子司业。六年后,他被任命为国子祭酒,但因为言辞激烈而被贬职,担任江州太平观的提举。
宣和元年(1119年),葛胜仲被任命为汝州知州,但因为拒绝宦官李彦括的田地要求,被调往湖州。六年后,他又被调往邓州,原因是在湖州时得罪了朱勔,导致他失去了官职,只能依靠祠禄维持生活。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葛胜仲再次被任命为湖州知州。绍兴元年(1131年),他选择退休回家。十四年后,葛胜仲去世,享年73岁,被追谥为文康。他的著作包括《丹阳集》和《外集》,但已经失传。根据清代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的《丹阳集》二十四卷,其中包括七卷诗集。关于葛胜仲的事迹,可以在他的婿章倧的《文康葛公行状》和《宋史》卷四四五中找到。
葛胜仲的诗集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同时参考了残本《永乐大典》。他的其他诗作被收录在本集的附录中。葛胜仲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
葛胜仲介绍详情»
江阴自北宋起,崛起了一个葛氏家族,科第连绵,人才迭出,长盛不衰。葛氏成为古代江阴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文化氏族。葛氏家族原来居住在淮南道扬州,但在唐代末年,由于战乱的影响,他们南渡长江,来到江阴定居。
根据葛胜仲《丹阳集》中《朝奉郎、累赠少师、特谥清孝葛公(书思)行状》的记载,葛氏的祖先姓嬴,在夏朝时被封于葛国,后来改姓葛,并世代居住在扬州。然而,唐文德至景福年间,孙儒与杨行密发生争战,导致扬州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为了躲避战乱,葛涛率领家族人员从扬州迁至江阴,成为江阴葛氏的第一代始祖。
葛涛家族最初来到江阴涂镇(今属南闸镇),后来定居在青阳芙蓉湖畔,并从事农业垦殖。从葛涛开始,到第六代的葛书思(1032~1104),他们一直秉承着聪慧刻苦的精神,努力攻读六经。在神宗熙宁年间,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开始以经义取士。葛书思在熙宁六年(1073)考中进士,先后担任睦州建德县主簿、吉州司户参军监湖州新市务。葛密去世后,葛书思因丁忧持服多年。后来,他调任开封府封邱县主簿,又转任和州防御推官、知楚州涟水县丞,最终官至正六品上的朝奉郎,也选择告老还乡。他活到73岁,并著有《安遇集》10卷。
葛氏家族的兴盛和发展,离不开他们对文化的重视和对教育的投入。他们世代传承,不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江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葛氏家族的历史,也成为江阴文化的一部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如今,江阴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葛氏家族的影响依然存在。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当地的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葛氏家族的兴盛史,也是江阴历史的一部分,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葛胜仲家族起源详情»
葛胜仲:北宋时期的才子官员
葛胜仲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才子官员,他出生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从小聪明过人的他,每天能够诵读数千言的书籍,9岁时就已经能够写文章,而且他的文章常常令人惊叹。他的父亲葛书思为他随意选了一个老师,但过了一段时间,葛胜仲却对父亲说这位老师不适合自己。葛书思感到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这样认为。葛胜仲从袖子里取出自己写的文章,被老师改得面目全非。葛书思看了之后微微点头,便为葛胜仲换了一个老师。葛书思经常与来访的客人谈论诗文,偶尔会忘记一些内容,这时他就会叫来葛胜仲,而葛胜仲对答如流,让在座的人都对这位年轻人的才学赞叹不已。从此以后,葛府经常有宾客云集,而葛书思总是让葛胜仲陪伴在自己身边。
葛胜仲15岁时已经精通经史,16岁参加了开封府的解试,并且中选。19岁时,他的父亲被任命为楚州涟水县丞,葛胜仲随父亲一起住在涟水。在那里,他与张氏结婚,并且生下了长子葛立方。葛胜仲22岁时再次参加了开封府的考试,他所写的《封建策》获得了主考官欧阳叔弼(欧阳修的三子)的赞扬,获得了第四名的成绩。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他第三次参加了开封府的考试,获得了“优选”的成绩。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这时恢复了经义取士的制度,制举官林希评定葛胜仲的试卷为“邃于经旨”,并且“擢置高等”,于是,他与他的长兄葛次仲一同登上了进士榜。朝廷提倡律学,葛胜仲参加了相应的考试并获得了第一名,随后被任命为杭州右司理参军。司理参军负责“掌讼狱勘鞫之事”(《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在任上,葛胜仲明法善断,秉公办理,数月间就将积案审理办结。
之后,葛胜仲在有关官署的考试中,包括《诗》、《书》、《礼》三经,以及博学宏词科,两科都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于是他被特别任命为河中府知录参军,并且改任仕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他被任命为兖州州学教授。在兖州的任职期间,葛胜仲勤于讲学,督促学生学习。他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提高教育水平。葛胜仲的《丹阳集》收录了他的《策问》17篇,其中包括《治德》、《治功》、《治效》、《官制》、《官方》、《选举》、《考察》、《取士》、《士习》、《劝学》、《试士》、《富强》、《食货》、《藩镇》等篇章。
葛胜仲以其卓越的才学和公正的执法能力在官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北宋时期备受赞誉的官员。他的故事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才学和为官之道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葛胜仲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