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他是南宋高宗、孝宗时期的著名经学家、诗人和文学家。
王质出生于1135年,出生地为郓州(今山东东平)。他在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定居,并以雪山为号。王质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才华在南宋时期崭露头角。
作为一位经学家,王质在南宋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对经典文献的研究深入广泛,对于经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成就使他成为当时经学界的重要人物。
除了经学,王质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文学作品也广受赞誉,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王质于1189年去世,享年54岁。他的逝世给南宋文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学术和文学成就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他的贡献对于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经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质:一位学者、文人和爱国志士
王质是一位聪颖好学的年轻人,他在23岁那年进入宋朝最高学府太学学习。他博通经史,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与九江王阮齐名,深受中书舍人张孝祥父子器重。1160年,他考取一甲进士,高宗召试馆职,但未到任。然而,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御史中丞汪澈出任荆襄宣谕使,次年枢密使张浚出任江淮都督,两人皆爱王质之才,先后聘为幕僚,不久被推荐为太学正。
当时,孝宗因军机大政举棋不定,多次更换宰相,在“战、和、守”之间摇摆,最后起用秦桧党徒汤思退(主和派)。年仅28岁的王质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疏,极言“战、和、守”三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毫无忌讳地指出,当外御其侮之际,君主应该当机立断,主张不可动摇;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宰相汤思退的议和主张。孝宗心知王质忠诚,却未表态。于是,平素忌惮王质的中贵人就乘机诽谤,指责王质“年少好异论”。结果,他的太学正之职被免去。
1162年,主战派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征聘王质为幕友。一日,虞允文令王质起草讨伐契母檄文,王质挥毫立就,辞气激壮,虞允文离席执其手说:“景文,天才也!”遂保荐其为敕令所删定官,负责修改审定皇帝命令、法令或立法。不久,他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负责编修国家军事文献。1165年,虞允文执掌枢密院。孝宗命其选拔谏官,虞允文盛赞王质耿直不阿,且文采出众,便荐其为右正言之职。然而,由于当时朝中权贵对王质的耿直又恨又怕,便暗中进行诋毁和阻止,最终此事不了了之。王质仅被任命为荆南府通判,不久又改为吉州通判,但他均未到任。于是,他绝意仕途,选择“奉祠山居”,从此隐居家乡,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纵观王质一生,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文人,更是一名爱国志士。他生活在南宋初年,身处乱世,但他十分关心政治,是一名坚定的抗争者。他在年轻时就敢于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面对权贵的打压和诽谤,也从不退缩。他的才华和忠诚为他赢得了一些重要职位,但最终他选择了隐居,专注于文学和学术研究。王质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志士。
王质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