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

李世杰(1716—1794)是清朝贵州黔西人,字汉三,一字云岩。他年少时就喜欢骑射和拳勇。乾隆九年,他进入资为巡检。二十二年,他被提升为江苏泰州知州。他因为审结了积压的讼案,得到了上司的激赏。他接连被提升为四川按察使,参与了金川之役,负责督导军需,并多次解决了军中的困难事务。后来,他被调任为四川总督,以休养生息为宗旨,逐渐恢复了四川的经济状况。他最终升至兵部尚书的官职。去世后,被追谥为恭勤。他留下了《家山纪事诗》和《南征草》等作品。

人物生平

里,李世杰以其勤政廉洁、公正无私的作风,解决了大量的冤案,恢复了人民的信任和对法律的尊重。

李世杰上任泰州知州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前任州官遗留下的疑案、难案和冤案。他深知这些案件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权益,因此决心要维护国法的尊严,为民申冤。他亲自视察牢狱,目睹囚犯及其亲属的悲惨情景,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他开始认真审理积案,亲自调查重大冤案和假案。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他昼夜据案视事,不辞辛劳。在他的努力下,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处理了四百多件案件,而且没有一件错判或疏漏。

李世杰的勤政廉洁和公正无私赢得了人民的赞誉。泰州的人们纷纷称他为“李青天”,并且处处能听到对他公正廉明的颂扬。他的名声远播,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官员。

李世杰的勤政廉洁和公正无私不仅仅体现在处理案件上,还体现在他对待官员和百姓的态度上。他对待官员严格要求,不容许他们贪污受贿,要求他们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榜样。他对待百姓亲切和蔼,倾听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困难。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李世杰在泰州的五年时间里,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冤案,恢复了人民对法律的信任,还推动了泰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他注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他还加强了治安管理,打击了犯罪活动,使泰州成为一个安定和谐的地方。

李世杰的勤政廉洁和公正无私是他成功的关键。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责任。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一个值得学习和敬仰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政廉洁、公正无私,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世杰人物生平详情»

重视教育

李世杰是一位读书不多的官员,但在为政期间,他深刻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乾隆帝批评他“文理不通”后,他更加意识到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政务之余,他刻苦攻读,努力提升自己的学问水平。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史家们纷纷称赞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每到一地任职,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在担任镇江知府期间,他带头捐资创建了“宝晋书院”。在担任安徽宁池太广道时,他又创办了“中江书院”,鼓励百姓送子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

尽管李世杰离开家乡已经数十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1779年,他回乡服母丧期间,看到家乡文化落后,他捐资修建了一所书院——文峰书院,成为黔西地区创办书院的先驱。同时,他还出资聘请先生教学,购置学田解决书院师生的食宿问题。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黔西地区的士绅们纷纷解囊相助,筹资办起了几个书院和学堂,推动了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即将告老还乡之际,李世杰仍然牵挂着家乡的学子。他深知贵州偏远落后,人民贫穷,举子进京应试常常因为路途遥远、资金匮乏而耽误考试。更为贫穷的举子因为凑不足沿途盘费而无法前往,这导致了许多优秀人才的埋没。他向乾隆帝上奏,请求皇上体恤这一情况。乾隆帝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深深爱心和选拔人才的至诚,立即下旨:“凡贵州举子进京应试,均以火牌资送。”这一特殊待遇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对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告老还乡后,李世杰并没有因为年老体弱而放松对家乡教育文化的关注。他将大部分养老金捐献给了兴教助学和美化家园等方面。贵州学政洪亮吉专程到黔西看望他时,他也不忘兴办教育事业,希望洪亮吉能够竭尽全力为贵州的教育事业奋斗,争取朝廷的关注和支持。

李世杰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读书多少,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视。他通过刻苦攻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问水平,为国家和家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努力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世杰重视教育详情»

恭勤贤良

李世杰是一位非科举正途入仕的官员,却在政绩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受到了民众和朝廷的重视和赞誉。他在乾隆年间成为了一位封疆大臣,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他在仕途之后还继续学习,兼修文武之道,取得了卓越的政绩,成为了清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李世杰每到一地担任官职,都以民众的利益为重,注重调查研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民意的治理措施,深得民心。他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对于腐败和贪污绝不手软。当他离任镇江时,沿途的百姓纷纷洒泪相送,称他为“李青天”。在清代,有史学家将他比作汉朝的名吏“仇览”、“朱邑”,以及西周的贤相“召伯”和“甘棠”。

乾隆59年,李世杰因病在黔西去世,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乾隆帝对他的去世感到非常惋惜,赐予他“恭勤”的谥号,并追赠了三代的荣誉,他的祖父和父亲也享受到了这一殊荣。乾隆帝还亲自撰写了祭文,纪念他一生的功绩,称赞他是“精良综事之材”,“重清白爱民之选”,“苟勤俭以奉,克矢志于冰霜”,“才称敏练,性本公廉”……对于他一生为官的政绩和品德,乾隆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乾隆60年,经贵州巡抚冯光熊的奏请,他被追封为贤良词。

李世杰留下了一些著作,包括《世杰奏议》、《家山纪事诗》、《南征草》以及几篇序记,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这些著作可能记录了他的治理经验和思想,对于研究他的政绩和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

李世杰是一位非科举出身的官员,但他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为政的智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民为本,廉洁奉公,深得民心,受到了朝廷和民众的赞誉。他的去世引起了广泛的哀悼,乾隆帝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李世杰的一生为官经历,是清代历史上的一段光辉篇章。 李世杰恭勤贤良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