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育:
李世杰是一位读书不多的官员,但在为政期间,他深刻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乾隆帝批评他“文理不通”后,他更加意识到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政务之余,他刻苦攻读,努力提升自己的学问水平。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史家们纷纷称赞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每到一地任职,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在担任镇江知府期间,他带头捐资创建了“宝晋书院”。在担任安徽宁池太广道时,他又创办了“中江书院”,鼓励百姓送子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
尽管李世杰离开家乡已经数十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1779年,他回乡服母丧期间,看到家乡文化落后,他捐资修建了一所书院——文峰书院,成为黔西地区创办书院的先驱。同时,他还出资聘请先生教学,购置学田解决书院师生的食宿问题。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黔西地区的士绅们纷纷解囊相助,筹资办起了几个书院和学堂,推动了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即将告老还乡之际,李世杰仍然牵挂着家乡的学子。他深知贵州偏远落后,人民贫穷,举子进京应试常常因为路途遥远、资金匮乏而耽误考试。更为贫穷的举子因为凑不足沿途盘费而无法前往,这导致了许多优秀人才的埋没。他向乾隆帝上奏,请求皇上体恤这一情况。乾隆帝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深深爱心和选拔人才的至诚,立即下旨:“凡贵州举子进京应试,均以火牌资送。”这一特殊待遇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对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告老还乡后,李世杰并没有因为年老体弱而放松对家乡教育文化的关注。他将大部分养老金捐献给了兴教助学和美化家园等方面。贵州学政洪亮吉专程到黔西看望他时,他也不忘兴办教育事业,希望洪亮吉能够竭尽全力为贵州的教育事业奋斗,争取朝廷的关注和支持。
李世杰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读书多少,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视。他通过刻苦攻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问水平,为国家和家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努力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世杰简介: 李世杰(1716—1794)是清朝贵州黔西人,字汉三,一字云岩。他年少时就喜欢骑射和拳勇。乾隆九年,他进入资为巡检。二十二年,他被提升为江苏泰州知州。他因为审结了积压的讼案,得到了上司的激赏。他接连被提升为四川按察使,参与了金川之役,负责督导军需,并多次解决了军中的困难事务。后来,他被调任为四川总督,以休养生息为宗旨,逐渐恢复了四川的经济状况。他最终升至兵部尚书的官职。去世后,被追谥为恭勤。他留下了《家山纪事诗》和《南征草》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