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子昂遗迹

子昂遗迹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四川省射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它原名为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陈子昂读书台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大历年间。当时,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为陈子昂在读书堂前立了一座旌德碑。然而,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导致学堂逐渐衰废。

在宋代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读书堂的遗址上建起了拾遗亭。然而,到了明初,拾遗亭已经毁坏。于是,廉承务逍在旧基础上建起了屋子,并在其侧立起了明远亭。到了成化时期,县令郭镗又在这里建立了感遇亭。然而,清初时,上述建筑全部坍塌。

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在读书堂的旧址上建起了方厅,并将其命名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和汪澍将读书台迁移到了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知县文芳等人捐资劝募,重新修建了读书台。他们拆除了短垣,清除了荆莽,新建了厅、精舍、大厅、亭和船房等建筑,使读书台初具规模。此后,读书台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然而,在文革期间,读书台遭到了破坏。

2006年5月25日,陈子昂读书台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陈子昂墓位于射洪县龙宝乡龙宝山东麓,唐时称为独龙山。墓地面对梓水,右傍涪江,四周群山环绕,景色优美。唐代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在墓前立了一座旌德碑,但由于字迹磨灭,宋代郭延谓在开宝年间重建了这座碑。明成化时期,郭堂和扬澄先后在墓前立了诗碑。清代嘉庆年间,墓地旁边建有祠庙,康熙四十八年知县李瑞还种植了五十八棵古柏树,形成了一片翠绿的景观。然而,在文革期间,墓地遭到了破坏。1999年,陈子昂墓地得到恢复维修,现在的墓地已经恢复了原貌。

陈子昂读书台和陈子昂墓地都是射洪县的重要文化遗址。读书台见证了陈子昂年轻时的求学历程,墓地则是他的安息之地。这两处遗址的保护和修复,不仅是对陈子昂的纪念,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举措。希望这些历史遗迹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陈子昂的卓越贡献。

诗人陈子昂的照片
陈子昂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他字伯玉,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曾担任右拾遗,因此后世称他为陈拾遗。

陈子昂的诗歌作品共有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以及《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仙宗十友,他们都是唐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

关于陈子昂的生平和死亡,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