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挣扎。他出身名门望族,但他并不愿意依附权贵,而是选择了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气节。

陶渊明年轻时有志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但在国家动荡的年代里,他的抱负无法实现。他对于官场上的腐败和黑暗感到厌恶,因此辞去了做小官的职务。尽管他后来还曾做过一些低级的官职,但他始终不愿意为了生活而妥协自己的原则。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义熙元年,但他只做了80多天就辞职了。有人告诉他,县里派下来的督邮应该恭敬地迎接,但陶渊明不愿意为了微薄的薪俸而低声下气。他宁愿放弃官职,回到家中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在隐居期间,陶渊明一方面专心读书写作,一方面参与农业劳动。尽管他的家境越来越困难,但他仍然拒绝接受朝廷的征召和禄米。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愿意为了物质享受而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陶渊明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他本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但他选择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他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他的诗文流传百世,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格和气节是无价的。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了物质利益而妥协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尊严,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陶渊明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诗人陶渊明的照片
陶渊明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