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嵇康是一个狂放任性的人,他以自由懒散为生活方式,常常不洗头面,不注重个人卫生。他的放纵行为可能与他幼年丧父有关,导致他经常放纵自己,情感傲散。成年后,他接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更加放纵自己,使得他的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愈发衰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正是在懒散与自由的环境中孕育而生。

年轻时,嵇康傲世自负,对于礼法之士不屑一顾。他与向秀的友谊被描述为“不羁之才”,但嵇康的志向远大而疏离,吕安则心旷神怡。当钟会陷害嵇康时,他被指控“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这显示了他对权贵的鄙视。

钟会出身名门,是钟繇之子,才华出众,年轻时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嵇康拒绝与他交往。尽管钟会对嵇康十分敬佩,但嵇康对他的到访毫不理会,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打铁,仿佛无人在意。钟会感到无趣,离开时嵇康终于开口问他:“你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钟会回答:“我听到了一些事情而来,见到了一些事情而去。”钟会对此心生怨恨。

司马昭曾试图拉拢嵇康,但嵇康在政治斗争中站在曹氏皇室一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因此招致了司马昭的忌恨。

嵇康选择隐居于竹林之中,回归自然,超然物外,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的束缚,但他又重视情谊。他喜欢打铁,他在后园的一棵柳树下建了一个小游泳池,引来山泉,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人们对他的评价要么是赞叹他的高尚和清举,要么是夸他像松树下的风一样高雅而温和。嵇康与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以此来维持生计。他用打铁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对世俗的藐视,这正是他独特精神特质的体现。

总的来说,嵇康是一个狂放任性、鄙视权贵、隐居竹林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他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使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人物。

诗人嵇康的照片
嵇康

嵇康简介: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是汉族,出生于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

在正始末年,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同倡导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提倡人们超越传统的名教观念,顺应自然的本性。他被视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嵇康曾娶曹操的曾孙女,并担任曹魏中散大夫的官职,因此被尊称为嵇中散。

然而,嵇康后来因得罪钟会而被司马昭构陷,最终被处死。具体的死因和细节并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