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人嵇康的照片
嵇康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是汉族,出生于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

在正始末年,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同倡导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提倡人们超越传统的名教观念,顺应自然的本性。他被视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嵇康曾娶曹操的曾孙女,并担任曹魏中散大夫的官职,因此被尊称为嵇中散。

然而,嵇康后来因得罪钟会而被司马昭构陷,最终被处死。具体的死因和细节并未提及。

轶事典故

嵇康是一个狂放任性的人,他以自由懒散为生活方式,常常不洗头面,不注重个人卫生。他的放纵行为可能与他幼年丧父有关,导致他经常放纵自己,情感傲散。成年后,他接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更加放纵自己,使得他的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愈发衰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正是在懒散与自由的环境中孕育而生。

年轻时,嵇康傲世自负,对于礼法之士不屑一顾。他与向秀的友谊被描述为“不羁之才”,但嵇康的志向远大而疏离,吕安则心旷神怡。当钟会陷害嵇康时,他被指控“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这显示了他对权贵的鄙视。

钟会出身名门,是钟繇之子,才华出众,年轻时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嵇康拒绝与他交往。尽管钟会对嵇康十分敬佩,但嵇康对他的到访毫不理会,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打铁,仿佛无人在意。钟会感到无趣,离开时嵇康终于开口问他:“你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钟会回答:“我听到了一些事情而来,见到了一些事情而去。”钟会对此心生怨恨。

司马昭曾试图拉拢嵇康,但嵇康在政治斗争中站在曹氏皇室一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因此招致了司马昭的忌恨。

嵇康选择隐居于竹林之中,回归自然,超然物外,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的束缚,但他又重视情谊。他喜欢打铁,他在后园的一棵柳树下建了一个小游泳池,引来山泉,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人们对他的评价要么是赞叹他的高尚和清举,要么是夸他像松树下的风一样高雅而温和。嵇康与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以此来维持生计。他用打铁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对世俗的藐视,这正是他独特精神特质的体现。

总的来说,嵇康是一个狂放任性、鄙视权贵、隐居竹林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他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使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人物。 嵇康轶事典故详情»

人物生平

嵇康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思想家。他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家族背景的家庭。他的祖先本姓奚,居住在会稽上虞,后来为了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并改姓为嵇。嵇康的父亲嵇昭是一位官员,官至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嵇康有一个兄长嵇喜,他早年从军,后来官至太仆、宗正。

嵇康从小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他年幼聪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他对道家的著作特别感兴趣。他身高七尺八寸,相貌出众,但并不注重外表打扮。后来,他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因此获得了拜郎中的官职,后来又任中散大夫。嵇康与长乐亭主育有一儿一女。他经常修炼养性服食内丹之事,弹琴吟诗,过着自我满足的生活。

嵇康崇尚老庄思想,曾说:“老庄,吾之师也!”他主张养生服食之道,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著有《养生论》,阐明了自己的养生之道。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

嵇康曾经游历山泽采药,有一次他在山中迷路,被砍柴的人误认为神仙。后来,他遇到了隐士孙登,与他一起游山玩水。孙登沉默寡言,不多说话。嵇康离开时,孙登告诉他:“你性情刚烈而才华出众,怎么能免除灾祸呢?”嵇康又遇到了隐士王烈,他们一起进入山中。王烈曾得到石头的精髓饴糖,他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了嵇康,结果都凝结成了石头。在石室中,嵇康看到了一卷白绢写的书,他立即喊嵇康去取,但书卷却消失了。王烈感叹道:“嵇康志趣不同寻常,却总是怀才不遇,这是命啊!”

大将军司马昭想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但他却逃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前去拜访他,却遭到了他的冷遇。与嵇康一同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了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的理由,坚决拒绝出仕。

嵇康的朋友吕安之妻徐氏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对此感到愤恨,想要告发吕巽。嵇康劝告吕安不要报复,而是选择宽恕。他写了一篇名为《广陵绝响》的文章,表达了对吕安的支持和鼓励。

嵇康是一位具有独特思想和个性的文化名人。他崇尚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拒绝被权力和名利所束缚。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嵇康人物生平详情»

介绍

《嵇康传》时,曾写道:“嵇康,字延祖,少有才气,而志节高傲,不与会交。”嵇康对权贵的鄙视可见一斑。

嵇康的狂放任性和鄙视权贵的态度,使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与众不同。他不拘礼法,不注重外表修饰,与那些追求阴柔之美的男士不同,他更注重内在的风度和才华。他的相貌风度非凡,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被人们称为“龙章凤姿”。他的好友山涛形容他“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他的哥哥嵇喜更是夸耀他是“非常之器”。嵇康的独立特行和狂放任性使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嵇康的狂放任性也体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上。他常常懒散自由,不洗头面,不大闷养,不修饰自己。他的自由散漫和放纵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他的狂放和旷达得以展现。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嵇康、吕安交往密切。他们都有不羁之才,但嵇康志远而疏,吕安心旷而放。这种狂放的生活态度和对权贵的鄙视,使嵇康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与众不同。

嵇康对权贵的鄙视也是他狂放任性的一种表现。虽然钟会出身名门,是曹魏大臣钟繇之子,才华出众,年少得志,但嵇康却拒绝与其交往。嵇康对钟会的鄙视可见一斑。尽管钟会对嵇康敬佩有加,但嵇康始终保持着对权贵的鄙视态度。

嵇康的相貌风度、狂放任性和鄙视权贵的态度,使他成为一位独特的人物。他的独立特行和不拘礼法的个性,使他在当时的社会中独树一帜。他的狂放任性和对权贵的鄙视,使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嵇康的风度和个性,使他成为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嵇康介绍详情»

主要成就

嵇康详细阐述了养生的方法和原则。他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遵循天地之道。他主张人应该放松心情,保持内心的平静,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他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保持身心的和谐,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他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主张饮食应该清淡健康,避免过度的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他还提倡适度的运动,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此外,他还强调了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心态的重要性。他认为,规律的作息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的健康。

嵇康的养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养生观念与道家的思想相契合,对后来的养生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陶弘景、孙思邈等养生大家都受到了嵇康的影响,他们在养生理论和实践中都借鉴了嵇康的思想。

总之,嵇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在音乐、书法、文学和养生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音乐书法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才华,他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他的才情和思想,他的养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嵇康的成就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品质。 嵇康主要成就详情»

中散墓

嵇康墓,又称嵇中散墓,位于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嵇山南麓。这座墓葬是涡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元和郡县志》的记载,临涣县(今临涣集)有一座嵇山,位于县西二十里。晋朝时,嵇康一家迁居到銍(今临涣集,晋朝以前称銍)嵇山,因此姓嵇氏。涡阳古属于宿州,清朝嘉庆十年(1805年),宿州知州李清玉在《重修嵇康墓》碑文中提到:“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载在州乘。”r
r
嵇康墓是依山而建的,采用凿石的方式建造而成。墓门由巨石封闭,上面覆盖着山土,使墓葬与周围的山脉融为一体。目前,墓洞已经被发现,但墓内却被盗一空,只剩下一个空墓。尽管如此,嵇康墓仍然是涡阳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r
r
嵇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他在晋朝时期以其才华和政治见解而闻名于世。嵇康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他的音乐才华也非常出众,他擅长演奏琴、瑟和箫等乐器,被誉为“琴瑟之才”。r
r
嵇康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的统治者相左,他主张以仁义为本,反对权力的专制和腐败。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物,也引起了当时政治权力的关注。然而,由于他的政治立场与当时的统治者相悖,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r
r
嵇康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异己,被迫离开家乡,流亡他乡。在流亡期间,他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然而,他的坚持最终引起了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被杀。嵇康的死对于当时的文化界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的死也被视为是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一次重大打击。r
r
嵇康墓的存在,不仅是对嵇康这位伟大文化人的纪念,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尽管墓内已经被盗,但墓葬本身仍然是一座历史遗迹,它见证了嵇康的生平和他对于文化和政治的贡献。涡阳县将嵇康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正是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遗产,让后人能够了解和学习嵇康的思想和成就。r
r
嵇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理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嵇康墓的存在,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纪念,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历史遗产,通过学习和研究嵇康的思想和成就,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 嵇康中散墓详情»

卒年考疑

差太大。因此,庄万寿先生认为嵇康的卒年应为景元四年。



然而,关于嵇康被诛的确切时间,历史上的记载并不一致。《三国志》和《晋书》中的记载有所差异,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释中也指出了这一点。一些其他的史书和文献也提到了不同的时间。例如,《世说新语》中的《任诞》一则提到了嵇康、阮籍和山涛三人的年龄相比,其中提到嵇康年少于阮籍。根据徐震先生的研究,《晋书·阮籍传》中记载阮籍于景元四年去世,那么他的出生年份应该是建安十四年。而《山涛传》中记载山涛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去世,那么他的出生年份应该是建安十年,比阮籍大四岁。《嵇康传》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嵇康的去世年份,但根据《通鉴》将其事系于景元三年,可以推断他的出生年份应该是魏文帝黄初四年,比山涛小十八岁,比阮籍小十四岁。



《通鉴》在记载嵇康的事迹时主要依据了《晋书》,但也借鉴了《三国志》,因此抄录了其中关于嵇康的一段内容。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嵇康在景元中坐事诛,所以《通鉴》将其事情发生的时间定为景元三年。然而,《晋书》中对嵇康的事迹以及徐震先生对嵇康生卒年的考证,并没有利用《三国志》的材料,因此可能有所遗漏。



庄万寿先生认为嵇康的卒年应该是景元四年。他认为,虽然景元三年冬钟会任镇西将军,但仍有可能兼领司隶校尉,而真正开始伐蜀的时间是在景元四年。因此,嵇康被害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完全有可能在景元四年。根据《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线索,山涛于景元二年除任吏部郎,《绝交书》中提到“前年自河东还,闻……”,所以可以推断《绝交书》应该是在景元三年写的。《绝交书》中提到嵇绍“年八岁”,而《晋书》中记载嵇绍“十岁而孤”,如果按照景元四年的时间来推算,从写《绝交书》到嵇康被害之间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完全可以满足这个时间差。但如果按照景元三年来推算,嵇绍的年龄差距就太大了。



综上所述,关于嵇康被诛的确切时间,历史上的记载并不一致。《通鉴》将其事情发生的时间定为景元三年,而庄万寿先生认为应该是景元四年。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嵇康的生卒年也有不同的看法。无论如何,嵇康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他的生卒年是什么,他的才华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研究。 嵇康卒年考疑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