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
唐朝时,房玄龄等人奉命撰写了《晋书·陈寿传》。在这部传记中,他们承认了陈寿的叙事能力和良好的历史才能,但同时也认为陈寿在书中表现出了私仇。他们说:“丁仪、丁廙在魏国享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说:‘我们可以找到一千斛米给你们,你们可以为尊公写一篇好传记。’但丁仪和丁廙没有答应他,所以陈寿最终没有为他们写传记。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参军,而马谡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被剃光头发,诸葛瞻也轻视陈寿。陈寿为诸葛亮写传记时,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足,没有应对敌人的能力;而对诸葛瞻则说他只擅长写书,名声过于实际。有些人对此表示质疑。”
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晋书·陈寿传》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相信,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而大多数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符合事实,是虚构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的官职只是右刺奸掾和黄门侍郎,既没有在战场上立下过功勋,也没有在朝堂上取得胜利,他们与陈思王结党,企图动摇王位的继承权,却只引发了家族间的争斗,最终被处决。他们实际上是魏朝的罪人,不应该被立传。实际上,在曹丕即位后,他们就被杀害了,而且他们没有子嗣。《晋书》说陈寿不得不为他们写传记,这是毫无根据的说法。”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说‘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参军,而马谡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的父亲被剃光头发,所以陈寿为诸葛亮写传记时,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足。’这是毫无根据的论断。诸葛亮的长处并不一定是用兵。观察陈寿编纂的《诸葛集》,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而且在《亮传》的后评中还说:‘诸葛亮治理国家时,坦诚待人,公正无私,善于奖励善行,惩罚恶行。在国内,人们既敬畏又爱戴他。虽然刑政严厉,但没有引起恶意的怨恨,这是因为他的用心平和,劝戒明确。’他对诸葛亮的赞美可谓独到。”由此可见,《晋书》对陈寿的贬低是不实之词,不能完全相信。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不能忽视。在叙述历史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传中存在矛盾之外,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有过多的赞美和回护,这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此外,全书只有纪传,没有志和表,这也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总的来说,我们在研究历史文献时,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不盲目相信某一部分的记载,而是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历史的真相。
陈寿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于233年出生,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陈寿曾担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但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陈寿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当时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包含了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共计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陈寿于297年去世,享年64岁。他的《三国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了解三国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