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于233年出生,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陈寿曾担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但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陈寿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当时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包含了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共计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陈寿于297年去世,享年64岁。他的《三国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了解三国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抗衡,形势十分危急。而谯周作为蜀国的重臣,深知国家的危机,他决定采取一种独特的策略来对抗魏国。他提出了“借刀杀人”的计策,即利用魏国内部的矛盾和争斗,间接地削弱魏国的实力。这个计策最终被诸葛亮采纳,并成功地实施了下来。谯周的智慧和幽默为蜀国带来了转机,也为陈寿的人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陈寿的成就:
陈寿在太学学习期间,不仅刻苦攻读史学,还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包括文学、哲学等。他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很快就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的文章写作风格独特,富有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文坛的瑰宝。
陈寿最为人所熟知的成就是他编撰的《三国志》。这部巨著是对三国时期历史的全面记录,包括了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采用了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客观的叙述方式,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后世研究三国时期的重要参考资料。《三国志》不仅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至今仍然是研究三国时期的重要著作。
陈寿的人生:
陈寿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他的父亲因为卷入失街亭一战而受到牵连,被诸葛亮处以髡刑,这对陈寿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和打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进取。他在太学学习期间遇到了谯周,得到了他的指导和启发,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寿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难,都不能放弃追求知识和进取的精神。他通过刻苦攻读史学,广泛涉猎其他学科,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成就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荣耀和尊重,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总结:
陈寿是一位在三国时期崭露头角的杰出人物。他的聪慧和好学精神使他在学术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编撰的《三国志》成为了后世研究三国时期的重要参考资料。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能放弃追求知识和进取的精神。陈寿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陈寿生平详情»
唐朝时,房玄龄等人奉命撰写了《晋书·陈寿传》。在这部传记中,他们承认了陈寿的叙事能力和良好的历史才能,但同时也认为陈寿在书中表现出了私仇。他们说:“丁仪、丁廙在魏国享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说:‘我们可以找到一千斛米给你们,你们可以为尊公写一篇好传记。’但丁仪和丁廙没有答应他,所以陈寿最终没有为他们写传记。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参军,而马谡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被剃光头发,诸葛瞻也轻视陈寿。陈寿为诸葛亮写传记时,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足,没有应对敌人的能力;而对诸葛瞻则说他只擅长写书,名声过于实际。有些人对此表示质疑。”
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晋书·陈寿传》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相信,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而大多数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符合事实,是虚构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的官职只是右刺奸掾和黄门侍郎,既没有在战场上立下过功勋,也没有在朝堂上取得胜利,他们与陈思王结党,企图动摇王位的继承权,却只引发了家族间的争斗,最终被处决。他们实际上是魏朝的罪人,不应该被立传。实际上,在曹丕即位后,他们就被杀害了,而且他们没有子嗣。《晋书》说陈寿不得不为他们写传记,这是毫无根据的说法。”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说‘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参军,而马谡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的父亲被剃光头发,所以陈寿为诸葛亮写传记时,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足。’这是毫无根据的论断。诸葛亮的长处并不一定是用兵。观察陈寿编纂的《诸葛集》,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而且在《亮传》的后评中还说:‘诸葛亮治理国家时,坦诚待人,公正无私,善于奖励善行,惩罚恶行。在国内,人们既敬畏又爱戴他。虽然刑政严厉,但没有引起恶意的怨恨,这是因为他的用心平和,劝戒明确。’他对诸葛亮的赞美可谓独到。”由此可见,《晋书》对陈寿的贬低是不实之词,不能完全相信。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不能忽视。在叙述历史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传中存在矛盾之外,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有过多的赞美和回护,这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此外,全书只有纪传,没有志和表,这也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总的来说,我们在研究历史文献时,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不盲目相信某一部分的记载,而是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历史的真相。
陈寿争议详情»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分为《魏书》、《蜀书》和《吴书》三部分。陈寿作为晋臣,尊魏为正统,因此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这体现了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尽管陈寿名义上尊魏为正统,但实际上他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陈寿在记事的方法上,将《先主传》和《吴主传》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这样的处理方式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显示了他的卓识和创见。总体来说,《三国志》的记事比较简略,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
陈寿是三国时期的人,蜀国灭亡时他只有31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情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因此比较真切。然而,由于时代较近,许多史料尚未披露出来,同时由于恩怨未消除,褒贬很难公允,这给史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的比较来看,《蜀书》仅有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为简略。这可能是因为魏、吴两国的史料比蜀国多的原因。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供参考,这为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因此搜集史料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的力气,甚至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得以完成,但仅有十五卷。《蜀书》中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都被简略地记载,可见蜀汉的史料相当缺乏。
另外,由于政治原因或者陈寿治学态度比较严谨,他也可能舍弃了一些史料,使得《三国志》的记载不够完整。尽管如此,《三国志》仍然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陈寿作品详情»
而立的陈寿雕像庄重地矗立在楼前,他手持一本书卷,目光坚定而深邃。楼内陈列着陈寿的生平事迹和他的著作《三国志》的珍贵手稿。展览中还有许多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文物和图片,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英勇豪杰的时代。
“纪念堂”是陈寿的纪念馆,馆内陈列着陈寿的画像、雕塑和他的名言警句。纪念堂的墙上挂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写的感谢信和赞美陈寿的诗词。这些信件和诗词都是对陈寿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和敬意,也是对他精神力量的传承和弘扬。
“藏书阁”是万卷楼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这里收藏了大量与三国历史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这些书籍和文献都是陈寿生前搜集整理的,其中不乏珍贵的手抄本和古籍。藏书阁内还设有阅览室,供游客阅读和研究。这里的藏书和文献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源,吸引了许多学者和爱好者前来研究和交流。
万卷楼的廊、轩、厢房等附属建筑也都按照汉代建筑风格修建,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廊内摆放着陈寿的雕像和他的名言警句,墙上挂满了与三国历史相关的图片和文物。轩内设有茶室,供游客休息和品茶。厢房内则是陈寿的旧居,墙上挂着他父母和家族的简史,室内的陈设也都是按照汉代民居的特点摆放。
万卷楼的重建,不仅是对陈寿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它成为了南充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三国历史的全貌,感受到陈寿这位伟大史学家的智慧和勇气,也能够领略到汉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万卷楼的重建,不仅是对陈寿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它成为了南充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三国历史的全貌,感受到陈寿这位伟大史学家的智慧和勇气,也能够领略到汉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陈寿万卷楼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