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在他3岁时去世,之后他跟随哥哥韩会一起被贬官到广东。在哥哥去世后,他又跟随嫂子郑氏迁居宣城。他从小就开始读书,13岁时已经能够写文章。他向独孤及和梁肃等人学习,并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确定了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贞元八年(792年),他考取了进士,并先后担任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等职务。然而,德宗末年,他因上书批评时政的弊端而被贬职。在唐宪宗时期,他曾担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位。元和十四年(819年),他因反对宪宗奉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在穆宗时期,他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务。长庆四年(824年)正月,韩愈去世。
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他在宪宗元和时期积极参与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他在思想上崇尚儒学,排斥佛教和道教,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够奖赏善良和惩罚恶人,人们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符合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一样,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得以形成,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形式多样,包括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等,无所不精。可以大致分为论说和记叙两类。他的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其中包括《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名篇;他的记叙文则情感鲜明,抒情性强,其中包括《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名篇。韩愈的文风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也独具特色,尤其擅长锤炼词句,推陈出新。他创造了许多精辟的词语,至今仍然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虽然韩愈的诗歌成就不如他的散文,但在中唐时期也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宋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对韩愈的评价非常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将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歌并列,称之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简介: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