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的生平

生平
卢照邻,是唐初的一位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关于他的具体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人只能根据他的诗作和相关事件来推测。根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的记载,他的生卒年可能是约635年至约689年,也有一种说法是约636年至695年。而《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则认为他的生卒年是634年至686年,也有一种说法是635年至689年。《唐诗汇评》则记载他的生卒年是约630年至约680年后。对于他的生卒年,各种说法都有。

卢照邻出生在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家世显赫,从小就读书,曾师从曹宪和王义方学习小学和经史,博学多才。

在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他被任命为邓王李裕府的典签,备受重视。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也。”这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李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也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他收藏了很多书籍,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广泛阅读,受益匪浅。

在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卢照邻被调任到益州新都担任尉。也有一种说法是他在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才到益州新都。

在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的二考秩满后离开了官职。

离开蜀地后,卢照邻居住在洛阳。他曾经遭遇不幸被关进监狱,但幸得友人救护而获释。后来他染上了风疾,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有一种说法是他在674年(上元元年)秋冬进山,但因服用丹药中毒,导致手足残废。后来他转移到少室山的东龙门山居住,又迁居到阳翟具茨山下,购买了几十亩园地,修建了颍水的水道,环绕着住宅,还预先建造了自己的坟墓,最终躺在其中。他自称在高宗时代崇尚吏治,自己独行儒学;在武后时代崇尚法律,自己独行黄老之学;后来被封为嵩山,多次聘请贤士,但自己却被废弃。他还著有《五悲文》以表明自己的心情(《新唐书》本传)。

在政治上的挫折和长期的病痛折磨下,卢照邻最终选择投水自尽。在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至今还保存着他的墓冢。

诗人卢照邻的照片
卢照邻

卢照邻简介: 卢照邻是初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他是汉族,出生在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关于他的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卢照邻出身于望族家庭,曾担任王府的典签,后来又被任命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的尉官。在文学方面,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被誉为“初唐四杰”。

现存有卢照邻的诗集,包括7卷本的《卢升之集》和明代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他尤其擅长写诗和骈文,其中以歌行体的作品最为出色。他的许多佳句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被后人广为传颂,被誉为经典之作。

关于卢照邻的生平和作品,虽然史料不多,但他作为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