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是初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他是汉族,出生在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关于他的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卢照邻出身于望族家庭,曾担任王府的典签,后来又被任命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的尉官。在文学方面,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被誉为“初唐四杰”。
现存有卢照邻的诗集,包括7卷本的《卢升之集》和明代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他尤其擅长写诗和骈文,其中以歌行体的作品最为出色。他的许多佳句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被后人广为传颂,被誉为经典之作。
关于卢照邻的生平和作品,虽然史料不多,但他作为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卢照邻,一个聪明才智出众的人,从小就备受赏识和提拔,一直升至都尉的职位。然而,他的一生却因患上了一种被称为“风疾”的疾病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最终不得不辞去官职。
据传,孙思邈曾经尽心尽力地为卢照邻治疗他的风疾。有一次,照邻问道:“高医生,您能治好我的疾病吗?”思邈回答说:“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寒暑交替,和谐则为雨,愤怒则为风,凝结则为雨霜,展开则为彩虹。这是天地的常态。而人体也有四肢五脏,每天的睡眠和醒来,呼吸吐纳,血液循环,都是人体的常态。阳气运用于形体,阴气运用于精神,这是天人之间的共同规律。”
尽管卢照邻曾试图成为一名门客,但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购买了几十亩土地,打算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然而,由于疾病的折磨,他最终决定与亲人告别,选择投身颍水自杀。与此同时,他的师父孙思邈也在同一年去世。因此,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父而选择了这样的结局。
卢照邻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痛苦,他从一个聪明才智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身心俱残的人。然而,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深思。在面对逆境和疾病时,他没有放弃,而是尽力寻求治疗和希望。他的师父孙思邈也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们之间的师徒情谊让人感动。尽管最终的结局并不如人所愿,但卢照邻的坚持和追随师父的决心令人敬佩。
卢照邻的故事也提醒我们珍惜健康和生命。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应该坚持不懈地追求治疗和希望。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他们对我们的关爱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坚持,追求更好的未来。
卢照邻轶事典故详情»
卢照邻,是唐初的一位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关于他的具体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人只能根据他的诗作和相关事件来推测。根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的记载,他的生卒年可能是约635年至约689年,也有一种说法是约636年至695年。而《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则认为他的生卒年是634年至686年,也有一种说法是635年至689年。《唐诗汇评》则记载他的生卒年是约630年至约680年后。对于他的生卒年,各种说法都有。
卢照邻出生在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家世显赫,从小就读书,曾师从曹宪和王义方学习小学和经史,博学多才。
在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他被任命为邓王李裕府的典签,备受重视。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也。”这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李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也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他收藏了很多书籍,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广泛阅读,受益匪浅。
在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卢照邻被调任到益州新都担任尉。也有一种说法是他在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才到益州新都。
在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的二考秩满后离开了官职。
离开蜀地后,卢照邻居住在洛阳。他曾经遭遇不幸被关进监狱,但幸得友人救护而获释。后来他染上了风疾,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有一种说法是他在674年(上元元年)秋冬进山,但因服用丹药中毒,导致手足残废。后来他转移到少室山的东龙门山居住,又迁居到阳翟具茨山下,购买了几十亩园地,修建了颍水的水道,环绕着住宅,还预先建造了自己的坟墓,最终躺在其中。他自称在高宗时代崇尚吏治,自己独行儒学;在武后时代崇尚法律,自己独行黄老之学;后来被封为嵩山,多次聘请贤士,但自己却被废弃。他还著有《五悲文》以表明自己的心情(《新唐书》本传)。
在政治上的挫折和长期的病痛折磨下,卢照邻最终选择投水自尽。在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至今还保存着他的墓冢。
卢照邻生平详情»
卢照邻是一位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包括《旧唐书》本传和《朝野佥载》中的20卷文集。宋代的《崇文总目》等书目也收录了他的作品,但现已失传。目前还保存有他的作品集《卢升之集》和明代张燮编辑注释的《幽忧子集》,分别为7卷,其中后者最为广泛流传,有《四部丛刊》的影印本,中华书局在1980年还排印了《卢照邻集》。《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歌作品,共2卷。徐明霞校对了《卢照邻集》,根据的是7卷本的《幽忧子集》,并作了《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现代学者任国绪编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全唐诗》中也收录了他的诗歌作品,共2卷。
卢照邻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他的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赏,被广泛传播。尽管有些作品已经失传,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现存的文集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来了解他的创作。
《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是卢照邻的两部重要作品集。其中,《幽忧子集》在后世影响最大,被广泛流传。这部作品的影印本在《四部丛刊》中有收录,而中华书局在1980年还重新排印了《卢照邻集》。这些作品集中的文章和诗歌展示了卢照邻的才华和思想。
除了文集,卢照邻的诗歌作品也备受推崇。《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歌作品,共有2卷。这些诗歌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诗歌形式的驾驭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卢照邻的作品,一些学者进行了校注和研究。徐明霞校对了《卢照邻集》,并根据7卷本的《幽忧子集》进行了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对卢照邻的作品进行了音乐方面的研究。现代学者任国绪、祝尚书和李云逸也分别进行了《卢照邻集》的编年笺注、笺注和校注。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卢照邻的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卢照邻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通过对他的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卢照邻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照邻主要作品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