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曲折的堤岸弥漫着荷花清幽的香气,圆圆的荷叶重重叠叠的覆盖在池塘上。
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让人来不及欣赏荷花就凋落了。
注释:
浮香:荷花的香气。
曲岸:曲折的堤岸。
圆影:指圆圆的荷叶。
华池:美丽的池子。
飘零:坠落,飘落。
《曲池荷》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元652年,卢照邻创作了这首诗。卢照邻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在他担任新都尉期间,他染上了风痹病,不得不辞去职务返回北方。他因病而羸弱地躺在床上,已经十年没有能够行走了,这使他感到非常痛苦。这首诗中蕴含着诗人一生的忧愤和感慨。 《曲池荷》创作背景详情»
《曲池荷》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荷花和月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悼之情。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实际上是在写人之自悼。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使诗情真切自然。
诗中的“浮香绕曲岸”一句,通过描述池岸上弥漫的清香,展现了荷花盛开的景象。这里的曲岸和香味,让人感受到夏季的气息。而“圆影覆华池”一句,则描绘了月光笼罩着荷池的景象。月影是圆的,与花影交织在一起,无法分辨。这种侧面的描写方式,不着意展示荷花的美丽形态和纯洁动人的特点,却传达出了夜荷的神秘韵味。
接下来的“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一句,借用了屈原《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意境,但又有所变化。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这种自悼之情,与屈原的迟暮之感相呼应,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诗人卢照邻在《释疾文》中也提到了四季的变化对人的影响。他因病痛而敏感,对事物的变化有着特别的感受。他对于万物的繁茂和生机勃勃感到羡慕,同时也感叹自己的形象枯槁。这种思想在他晚期的诗歌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总的来说,《曲池荷》通过描写花好月圆和花之自悼,实际上是在表达人之自悼。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情感真切自然。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人生变化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与感慨。
《曲池荷》赏析详情»
卢照邻是初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他是汉族,出生在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关于他的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卢照邻出身于望族家庭,曾担任王府的典签,后来又被任命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的尉官。在文学方面,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被誉为“初唐四杰”。
现存有卢照邻的诗集,包括7卷本的《卢升之集》和明代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他尤其擅长写诗和骈文,其中以歌行体的作品最为出色。他的许多佳句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被后人广为传颂,被誉为经典之作。
关于卢照邻的生平和作品,虽然史料不多,但他作为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