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原文赏析

  • yǒng
    huá
    shān
  • [
    sòng
    dài
    ]
    kòu
    zhǔn
  • zhī
    yǒu
    tiān
    zài
    shàng
    gēng
    shān
  • tóu
    hóng
    jìn
    huí
    shǒu
    bái
    yún

原文: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相关标签:咏物写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On top of Mount Huashan there is only the blue sky and there is no other mountain in the world that can be compared to it. When you look up at the summit you can see how close the red sun is and when you turn around you even feel that the white clouds are very low.

注释:与齐:省略了与之齐平的山,即没有山和华山齐平。举头:抬起头。李白《静夜思》中有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回首:这里指低头,与“举头”相对应。 《咏华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华山》是北宋时期神童寇准七岁时创作的一首咏诗。寇准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据史书记载,寇准在父亲大宴宾客时,客人请他以附近的华山为题作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这首诗以即景即情的方式表达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准确传神,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诗中的“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表达了华山的高耸,意味着比华山更高的只有蓝天,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齐。这两句诗通过使用“只有”和“更无”这两个词,突出了华山的极高地位,再比华山高的只有天空,再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媲美。

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则描绘了站在华山顶上时的景象。抬头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头顶上;低头俯瞰脚下,蒸腾的云雾正在半山腰缭绕弥漫。通过使用“近”和“低”这两个词,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华山的高耸与陡峭。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借鉴。首先,对仗工整、严谨,没有一丝一毫的刀斧痕迹。其次,炼字精准,巧妙地衬托了华山的高耸、巍峨与陡峭。无论是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遣词炼字的功力,都显示出寇准非同凡响,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七岁孩童所创作的。

总之,《华山》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创作背景,成为了一首传世之作。它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寇准的才华和天赋。这首诗不仅是对华山的赞美,也是对寇准才华的赞美,堪称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 《咏华山》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寇准的照片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出生在汉族的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在太平兴国五年,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后来担任归州巴东和大名府成安县的知州。天禧元年,他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后来又升任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然而,在天圣元年(1023)九月,寇准被贬为衡州司马。当时他已经病重,但还是按照诏令前往衡州(今衡阳)就任。不久后,他在竹榻上病逝。他的妻子宋氏上书请求将他的遗体迁回故乡安葬。皇佑四年,皇帝下诏让翰林学士孙抃撰写神道碑,碑文的篆刻首字为“旌忠”。

寇准擅长诗歌和文学,他的七绝尤其有韵味。现在传世的《寇忠愍诗集》共有三卷。

猜您喜欢

白梅

元代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早雁

唐代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赠从弟·其二

魏晋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