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春天的美景即将结束,莺鸟的歌声和燕子的叫声渐渐听不到了,地上堆积着落花,稀疏的青梅斜挂在树枝上,春末夏初的景象已经到来。在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地站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只掩着一半的厅堂,只能看到缕缕沉香从屏风后散发出来,更增添了几分忧愁。
回想起当年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如今已经分别了很多年,依然没有任何音讯,可知道我这份断肠的思念吗?妆奁已经很久没有打开过,镜子上满是尘灰,现在连照镜子的心都懒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中虽然有千言万语,却又无人可诉说。只能默默地忍受着无法言说的痛苦,暗自销魂。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承载着无尽的思念,就像我的心情一样。
注释:踏莎(suō)行:一种词牌名,也叫做“柳长春”、“喜朝天”等。是一种五十八字的仄韵词牌。
阑(lán):残,尽,晚。
红英:红花。南唐李煜的《采桑子》词中有句:“亭前春逐红英尽。”
屏山:指屏风。唐代温庭筠的《南歌子》词中有句:“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
密约:指男女之间互诉衷情,暗中约定的美好时刻。沉沉:深沉。此处指重大的事情,即终身大事。
杳(yǎo)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指菱花镜,也泛指镜子。慵(yōng)将照:懒得拿起镜子来照。慵:懒散。将:拿。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踏莎行·春暮》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是宋代文人寇凖在991年被贬为青州知府时创作的。寇凖在被贬之前曾经历了一段仕途坎坷的经历,他对政坛的腐败和不公感到失望,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失落。这首词是他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词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对仕途的思考和对君上的忠诚之情。
在这首词中,寇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仕途坎坷的感受。他用词语来描绘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政坛的失望和对前途的迷茫。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君上的忠诚之情,表明自己虽然被贬,但对君上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依然不变。
这首词展现了寇凖作为一个文人的情感和思考。他通过词的形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他的痛苦和迷茫。这首词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词是寇凖在被贬为青州知府时创作的,通过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仕途坎坷和对君上的情感。这首词展现了寇凖作为一个文人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踏莎行·春暮》创作背景详情»
,如今却只能在梦中重温。女主人公用“春风”“夜夜”“梦里”等词语,表达了她对离人的思念之深。她在梦中与离人相见,却又无法触摸到他的身影,只能黯然神伤。这种深沉的离恨之情,通过对比“春风”与“夜夜”的交替,更加凸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春风夜夜”这一描写手法,既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离人的思念之深,又突出了她的孤寂与无助。
全词以描写春景为背景,通过对春景的描绘,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离恨。词中的春景变化,与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相呼应,使整首词情景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同时,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使词语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这首词通过对春景的描绘,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离恨,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词语细腻,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踏莎行·春暮》赏析详情»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出生在汉族的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在太平兴国五年,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后来担任归州巴东和大名府成安县的知州。天禧元年,他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后来又升任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然而,在天圣元年(1023)九月,寇准被贬为衡州司马。当时他已经病重,但还是按照诏令前往衡州(今衡阳)就任。不久后,他在竹榻上病逝。他的妻子宋氏上书请求将他的遗体迁回故乡安葬。皇佑四年,皇帝下诏让翰林学士孙抃撰写神道碑,碑文的篆刻首字为“旌忠”。
寇准擅长诗歌和文学,他的七绝尤其有韵味。现在传世的《寇忠愍诗集》共有三卷。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