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在八月的边地,回鹘士兵们拉弓射箭,雁群被吓得四散飞起,发出连绵的哀鸣声。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在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我们应该知道北方正处于战火纷飞之中,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请不要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和绿苔可以免受饥寒之苦。
注释:
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秋半:八月。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金河指的是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的地方。秋半指的是八月。虏弦开指的是回鹘南侵的行动。
云外:一作“云际”。
云外也可以写作云际。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仙掌指的是长安建章宫内的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长门是汉宫的名字,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幽居在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须知胡骑纷纷在,也可以写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的是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一作“好是”。
莫厌也可以写作好是。
《早雁》译文及注释详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而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的时候,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给唐朝的边境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这次南侵引起了边民的恐慌和纷纷逃亡的情况。
在这个时候,杜牧担任黄州刺史,负责管理和保护黄州地区的安全。当他听说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的消息后,他深感忧虑。他意识到这次南侵可能会给边民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灾难,因此他决定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忧虑和担心。
杜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民疾苦的关注,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和对人民的关怀。
在这首诗中,杜牧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边民逃亡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担心。他用诗歌来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保卫家园的安全。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牧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他的诗歌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时代的回应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这首诗,杜牧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警觉,让大家意识到外敌的威胁,共同努力保卫家园的安全。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南侵的事件,而杜牧作为黄州刺史,深感忧虑,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担心和对边民的关怀。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艺术作品,更是对时代的回应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杜牧作为文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早雁》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以描写大雁南飞为主题,通过对大雁的描绘,表达了对统治者冷漠和对边地人民困境的怨刺之情。
首联描绘了大雁在边塞被胡骑射击后惊飞四散的情景。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大雁受到袭击后的惊恐和哀鸣,以及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这种动态描写非常真切凝炼。
颔联继续描写了大雁飞经长安城上空的情景。通过描绘建章宫的静谧和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的悲凉氛围,以及孤雁的孤寂和悲凉的鸣叫声,表达了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的境况。这种细腻传神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
颈联则通过对大雁北归的遥想,暗示了胡人骑兵射手的存在,以及他们对北方边地的威胁。这种遥想让人感受到边地人民的困境和朝廷无力安边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大雁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对统治者冷漠和对边地人民困境的怨刺之情。诗中没有直接批评执政者,而是通过对大雁的描写,间接地表达了对统治者无力和冷漠的不满。这种含蓄的怨刺方法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深沉和真实。
《早雁》鉴赏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