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
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巷鸡畜沐浴春日斜。
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注释: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麻涧,在商山之中,山涧环绕,宜于种麻,故名麻涧。
岚(lán)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雉(zhì):野鸡。
牛巷:牛儿进巷了。鸡埘(shí):鸡儿进窝了。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
蒨(qiàn)袖:大红色的衣袖。蒨通“茜”,即茜草,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簪(zān):插戴。
征车:旅途中乘坐的车。计:生计。
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商山麻涧》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文学家杜牧在唐开成四年(839年)被任命为左补阙、史馆修撰后,准备前往京城供职的情景。在春初之际,杜牧先于宣州的任职地送别自己的弟弟杜顗,然后开始了他的旅程。他沿着长江、汉水,经过南阳、武关,最终到达了长安。而这首诗正是在他经过商山时创作的。 《商山麻涧》创作背景详情»
带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清隽的笔调,描绘了商山麻涧的壮丽景色和恬静的农家生活,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诗中首先描述了诗人乘坐的征车在商山山路上颠簸行进的情景。然后,车子进入麻涧谷口,诗人眼前展现出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周围群峰耸立,白云缭绕,雾霭弥漫,阳光的辉映下,山景美不胜收。在山涧中,有一个小村庄,十余户人家,袅袅的炊烟、轻柔的柳丝、悠悠的鸡犬声,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黄昏时分,农家人们开始回到小院休息,准备晚餐。老翁坐在屋前的老树下,身边放着一壶酒,悠然自得;村姑将采撷的野花插在发髻上,细心而美丽。诗人置身于这个仙境般的麻涧,面对村人的怡然自乐,心旷神怡。然而,诗人也感到了离别的忧伤,明天又得离开这里,踏上征途。他坐在溪涧边,手指在细沙上画来画去,感受着余辉的渐渐消散,暮色笼罩了整个山村。
整首诗运用了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剪辑和结合不同景物,展现了商山麻涧的美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峦、云雾、炊烟、柳丝等细节,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这片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宁静的农家生活。
整首诗情景交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农家生活,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离别的忧伤。这首诗以其清新的笔调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商山麻涧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商山麻涧》鉴赏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