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最早出现在南宋初年的《锦绣万花谷》中,并注明是出自唐代的诗作。随后,它被收录在《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代谢枋得所托名的《千家诗》以及清代康熙所选的《御选唐诗》中。根据《江南通志》的记载,杜牧在担任池州刺史期间曾经到过杏花村喝酒,而诗中所提到的杏花村就是指这个地方。附近还有杜湖、东南湖等美丽的景点。 《清明》创作背景详情»
偏偏这一天下起了细雨,更加增添了诗人心中的忧愁和凄美。诗人用“纷纷”来形容这场雨,不仅仅是形容雨的特点,更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情。他说“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里的“断魂”指的是一种深深的情感,无法明确表达出来的痛苦和忧伤。在古人看来,清明节是一个家人团聚、游玩观赏、上坟扫墓的节日,但对于那些感情丰富的诗人来说,他们的心情往往更加复杂。如果他们孤身行走,遇上雨天,那种触景伤怀的感觉就更加容易被激发出来。这场“纷纷”的雨正好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整首诗通过描写雨的细腻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清明节的特殊氛围和诗人的独特感受。 《清明》赏析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