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在乌江亭自刎的情节。
兵家:一作“由来”。意指战争的事情是常有的,难以预料。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意指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指大丈夫应该有能够忍受屈辱的胸怀和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后重新整顿力量,再次反击。
《题乌江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所见所写的。公元841年,也就是会昌元年,作者被任命为池州刺史,途中经过乌江亭时,他被这个地方的景色和氛围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在开成四年(839年)创作的,具体时间有所争议。
乌江亭是作者在前往池州的途中经过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一个小亭子,位于乌江边上。乌江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它的水流湍急,波涛汹涌。亭子建在江边,可以俯瞰江水的奔流和浩渺。
作者在这个地方停下来,静静地欣赏着乌江的美景。他看到江水波涛汹涌,声势浩大,仿佛是一条巨龙在奔腾。江水的声音在耳边回荡,给人一种壮观而激动人心的感觉。
作者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乌江亭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他用生动的词语描绘了乌江的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江水的浩渺和壮丽。
这首诗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美的追求。他通过描绘乌江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展示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才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作者在赴任池州途中经过乌江亭时所写的。它展示了作者对乌江的景色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题乌江亭》创作背景详情»
,重新整军备战,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项羽的惋惜和批评,同时也强调了在失败面前要坚持不馁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项羽的评价和设想,展现了作者对于胜败和男儿气概的理解。作者认为胜败是兵家常事,但真正的男儿应该能够包容失败和耻辱,不轻易放弃。而项羽在面对失败时,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反而选择了自杀,这让作者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然而,作者也提出了一种设想,如果项羽能够回到江东,重新整军备战,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这种设想既是对项羽的惋惜,也是对他的批评,同时也表达了在失败面前要坚持不馁的精神。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明了,通过对项羽的评价和设想,展现了作者对于胜败和男儿气概的思考。同时,诗中的批评和讽刺也给人以警示,告诫人们在面对失败时要坚持不馁,勇往直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