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游子要踏上险峻的关山,这里是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悲伤得说不出话。
注释:关山:这里指通往蜀地的山川关隘。
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
花柳:古代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
帝王城:指长安,自汉至唐,不少帝王都在此建都。
相顾:相互看着。
怜:关切同情。
《送二兄入蜀》译文及注释详情»
卢照邻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与他的两个兄弟一起在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照邻的两个兄弟决定前往蜀地,开始新的生活。在他们离开之前,卢照邻为他们送行,并以此为契机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想象,在长安的日子里,卢照邻与他的兄弟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长安作为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充满了繁荣和活力。在这个城市中,卢照邻和他的兄弟们享受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领略了唐代盛世的繁荣景象。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着离别和变迁。卢照邻的两个兄弟决定离开长安,前往蜀地寻求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个决定无疑给卢照邻带来了一丝伤感和离别的情绪。为了表达对兄弟们的深情厚意,他决定以诗歌的形式为他们送行。
这首诗可能是卢照邻在兄弟们离开前的最后一次相聚时创作的。在这首诗中,卢照邻借用了诗人的笔触,表达了对兄弟们的思念和祝福。他用深情的文字描绘了与兄弟们在长安共度的美好时光,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未来的期望和祝福。
这首诗不仅是卢照邻对兄弟们的告别,也是对长安这座城市的告别。通过诗歌,卢照邻将自己的情感与对长安的眷恋融为一体,展现了他对兄弟们和这座城市的深深情感。
尽管具体的创作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永远留下了卢照邻与他的兄弟们在长安共度时光的美好回忆。它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兄弟之情和离别的苦涩。这首诗也成为了卢照邻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他深厚的情感和卓越的才华。
《送二兄入蜀》创作背景详情»
《送二兄入蜀》是卢照邻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和别离的情景,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兄弟之间手足情深的珍视。
诗的开头,作者用“关山客子路”来形容前方的路途遥远、山峦叠嶂、十分艰险,提醒亲人要多加珍重。这里的“关山”指的是蜀道上的剑门关,这是一条通往蜀地的必经之路,非常艰难。通过引用李白的《蜀道难》中的描写,诗人清晰地表达了蜀道的艰险和困难。尽管剑阁有“天梯石栈相钩连”,但仍然难以通过,最后诗人发出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的叹息。
接下来的一句“花柳帝王城”,指的是兄弟出发的地点——长安,这里繁华似锦,歌舞升华,一派繁华的景象。这一句与前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以长安的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面临的孤苦、凄凉,感情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但却倍显深沉。
接下来的两句“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描写了临别时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出兄弟二人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其中的“相顾”二字传神地刻画了他们深情的目光,一个“怜”字表达了他们心中只有亲人间才会存在的滔滔挚爱之情,“无声”二字则显示了无法言表的离别之恸,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巧妙地刻画了双方的心灵,善于节制感情,平衡抑扬。在前两句的对仗中,巧妙地融入了对比的成分,使整首诗的感情异常深厚浓烈,跌宕起伏,令人感动。
作为一首抒写骨肉亲情和送别的诗,虽然《送二兄入蜀》或许并非最上乘之作,但却以其简洁质朴的诗风和语言有力地冲击了宫体诗的形式主义藩篱,给初唐诗坛带来了清新之气,也为后来的盛唐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送二兄入蜀》赏析详情»
卢照邻是初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他是汉族,出生在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关于他的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卢照邻出身于望族家庭,曾担任王府的典签,后来又被任命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的尉官。在文学方面,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被誉为“初唐四杰”。
现存有卢照邻的诗集,包括7卷本的《卢升之集》和明代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他尤其擅长写诗和骈文,其中以歌行体的作品最为出色。他的许多佳句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被后人广为传颂,被誉为经典之作。
关于卢照邻的生平和作品,虽然史料不多,但他作为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