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后句则是自比为剑锋,表达自己的坚定和忠诚。
诗的结句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共同剪烛西窗,共享夜雨巴山的美景。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向往。
整首诗以友谊为主题,通过描写自己和友人的分别和思念,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使诗意更加深远。诗人的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在当时的诗坛和盛唐诗人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诗论家称道。它的起句雄浑有力,承接自然流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和友人的离别和思念,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向往。整首诗意味深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鉴赏详情»
卢照邻是初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他是汉族,出生在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关于他的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卢照邻出身于望族家庭,曾担任王府的典签,后来又被任命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的尉官。在文学方面,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被誉为“初唐四杰”。
现存有卢照邻的诗集,包括7卷本的《卢升之集》和明代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他尤其擅长写诗和骈文,其中以歌行体的作品最为出色。他的许多佳句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被后人广为传颂,被誉为经典之作。
关于卢照邻的生平和作品,虽然史料不多,但他作为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