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址:
夷园,是初唐诗人刘希夷的墓园,位于汝州风穴寺山门东侧。墓园背依龙山,面朝黄虎山,环境幽静宜人。刘希夷墓最初建于唐朝,原为土冢,墓前植有柏树。经过千年的生长,柏树高度接近三丈,其中一株需要四人合抱,树茎分为三枝,被称为“三柱香”。另一株则需要五人合抱,树荫面积达到百多平方米,形状如巨伞,被称为“一蓬伞”。然而,在解放前,这些珍贵的柏树遭到了毁坏。
清朝初年,刘希夷墓年久失修,只剩下一个土丘。然而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汝州的文人们用青石将刘墓护砌,周围广植松柏,并立碑刻上“唐诗人刘希夷墓”的字样,使刘希夷墓成为汝州的一处景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州署在墓周围用青砖砌成了长宽各5米,高2米的透花围墙,并在门口立起了雍正十年所刻的碑石。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希夷墓遭到了破坏。直到1984年,一些知名人士如张绍文等发起倡议,原临汝县人大常委会于同年6月14日第22次会议通过,县财政拨款5万元,于1985年建造了纪念堂厢房5间和一个大门,门额上请张绍文先生书写了“夷园”的名字,并在墓前刻上了一块墓碑。然而,由于管理不善,不久后这5间纪念堂就被山火焚毁。
1994年,风穴寺文管所砌了一座园林式围墙,长约400米。1998年,纪念堂得到了重建,另外还将一对清代的石狮移立在门前。1999年秋天,用青石重新砌筑了一个高一米,直径为2.9米的圆形墓冢,象征着刘希夷享年29周岁。
刘希夷墓周围建有一个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落,看上去像是古建筑。然而,汝州市宣传部新闻科长张万强告诉我,这个“古建”实际上只有20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刘希夷墓只剩下一块清代光绪年间开封人冯承志父子撰写的石碑,旁边还有一块残碑。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家开始重建百废,一些汝州的文化人决定修复墓园。在他们的努力游说下,当地政府于1985年出资修建了现在的墓园。
夷园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墓园,它见证了刘希夷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和成就。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复和重建,但夷园依然保留着初唐时期的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个古朴典雅的墓园,不仅是对刘希夷的纪念,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刘希夷简介: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出生于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他于高宗上元二年考中进士,并擅长弹琵琶。
刘希夷的诗作以歌行为主,尤其擅长写闺情,其辞意柔婉华丽,常常带有感伤的情调。《旧唐书》中的本传称他“善于创作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当时所重视的作品。他的志行不修,最终被奸人所杀害。”《大唐新语》卷8中记载:“后来孙翌编纂了《正声集》,将希夷的诗作视为其中最优秀的作品。”
《全唐诗》中收录了刘希夷的诗作1卷,而《全唐诗外编》和《全唐诗续拾》则补充了他的7首诗作。除此之外,关于刘希夷的生平和作品的资料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