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轶闻:东坡肉

轶闻:东坡肉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不仅在诗文和书法方面有深厚造诣,还是一位古代美食家。他对烹调菜肴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苏轼的红烧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更是闻名全国。

关于东坡肉名字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其中一种传说是这样的:相传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杭州三个地方做过“东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时,苏东坡带领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纷纷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东坡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烧制红烧肉回赠予老百姓。大家食后,都觉得这道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

1080年2月1日,苏轼被贬到黄州,发现黄州市面上猪肉价廉,而人们却不大吃它。于是,他亲自烹调猪肉。有一次,他食得兴起,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名为《食猪肉诗》。诗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争相仿制,并将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

苏东坡第二次任杭州知州时,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葑草湮没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复昔日美景。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醇香,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赞赏称奇,于是“东坡肉”的美名更传遍了全国。

苏轼的东坡肉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美味而闻名于世。它的制作过程需要慢火慢炖,火候要足,才能使肉质酥烂,入口即化。同时,还要注意少放水,以保持肉的原汁原味。这道菜肴不仅肥而不腻,还有着浓郁的酱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苏轼的东坡肉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代表了苏轼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苏轼在任职期间,不仅致力于治理和改善民生,还亲自动手制作美食,回馈百姓。这种精神和情怀,使得东坡肉成为了一道代表着苏轼人格魅力的菜肴。

如今,东坡肉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菜肴中的一道经典之作。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在酒楼宴请,东坡肉都是备受欢迎的菜品之一。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苏轼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总之,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烹调菜肴的行家。他的东坡肉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美味,成为了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道瑰宝。它的制作过程需要慢火慢炖,火候要足,才能使肉质酥烂,入口即化。无论是在徐州、黄州还是杭州,东坡肉都是备受赞誉的菜品。它不仅代表了苏轼对美食的热爱,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人们感受到了苏轼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