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暂停,以下是文章的前半部分:
辛弃疾,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抗金英雄,他的早年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然在金国任职,但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这是因为辛弃疾的先辈与金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他们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表达对中原的热爱和对金人统治下汉人所受屈辱与痛苦的愤怒。这些经历使得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他有着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由于无法忍受金人的压榨而奋起反抗。当时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正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他率领五十多人袭击了几万人的敌营,将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这一壮举展现了辛弃疾的勇敢和果断,使得他的名声一时无两。
凭借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惊人的勇敢和果断,辛弃疾得到了宋高宗的赏识,被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他开始了在南宋的仕途生涯,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初来南方时,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即将登基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因此,在他任职南宋朝廷之前,他写了许多关于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颂,但朝廷已经不愿再打仗,对辛弃疾的建议反应冷淡。然而,他在建议书中所展现的实际才干引起了朝廷的兴趣,于是先后派他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尽管他在这些职位上表现出色,但他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