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才华:
晏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聪明好学、才华出众而闻名。在他年幼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五岁就能创作诗歌,被誉为“神童”。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闻晏殊的名声,极力推荐他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一起参加考试,他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赏识,被授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第三天复试时,晏殊看到赋题后表示自己以前曾经做过,请求改题。他的诚实和才华赢得了真宗的赞赏,被任命为秘书省正事,留在秘阁读书深造。晏殊勤奋学习,交游广泛,深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后,他被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1008年,晏殊被任命为光禄寺丞,次年又被召试学士院,担任集贤校理。三年后,他被任命为著作佐郎。七年后,他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被赐予绯衣银鱼,并受命修订宝训,同时担任太常礼院和太常寺丞的职务。之后,晏殊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1020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和左庶子。晏殊的学识渊博,办事干练,每当真宗遇到疑难问题时,常常向他请教。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往往能得到真宗的采纳,被视为真宗的得力助手。
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开始摄政。宰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了“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为此,他被迁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并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后来又升任枢密副使。然而,由于他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背了刘太后的旨意,并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1027年,他被贬为刑部侍郎,后来改任宣州知府,再后来改任应天府知府。在这段时间里,他非常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支持应天府书院,并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晏殊担任宰相期间,与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从此,从京师到郡县,都有了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他出生于抚州府临川城(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父亲是抚州府手力节级官员。晏殊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和他的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北宋词坛上享有盛誉,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他们的词作风格独特,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晏殊的词作以婉约清丽、含蓄深沉为特点,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他的词作流传至今,被誉为北宋词坛的代表之一。
晏殊的散文作品也颇具影响力,他的散文以叙事流畅、描写细腻为特点,常以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为题材,展现了他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晏殊在1055年去世,享年64岁。他的词作和散文作品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