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藏书故实

藏书故实
晏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成就。他出身进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赐谥号为元献。晏殊一生以清俭自持,崇尚贤才,善于提拔后进之辈,因此培养出了范仲淹、欧阳修等杰出的文学家。

晏殊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笃学工诗,凡是书写信件和公家文牍,他从不浪费一张纸,都会积累起来抄写书籍。如果遇到纸张不平整的情况,他会亲自拿起熨斗将其熨平。他还亲自校对《世说新语》,使其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善本。晏殊的家中堆满了图书,书籍堆积如山。

晏殊的儿子晏几道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字叔原。他也是一位书香门第的子弟,家中的书籍也是非常丰富。每当家庭搬迁时,晏几道的妻子总是对此感到厌恶,她说这就像是乞丐搬运漆碗一样。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晏几道家中书籍的多寡。

晏殊和晏几道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追求是无止境的。他们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书籍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晏殊和晏几道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首先,他们的勤奋和努力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关键。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还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其次,他们对于书籍的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他们成功的动力。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华和修养。

晏殊和晏几道的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们一样对书籍和知识保持热爱和追求呢?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们一样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一些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诗人晏殊的照片
晏殊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他出生于抚州府临川城(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父亲是抚州府手力节级官员。晏殊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和他的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北宋词坛上享有盛誉,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他们的词作风格独特,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晏殊的词作以婉约清丽、含蓄深沉为特点,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他的词作流传至今,被誉为北宋词坛的代表之一。

晏殊的散文作品也颇具影响力,他的散文以叙事流畅、描写细腻为特点,常以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为题材,展现了他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晏殊在1055年去世,享年64岁。他的词作和散文作品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