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书法评述

书法评述
黄庭坚与花光寺的故事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在衡州的花光寺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也是他待得最久的地方。花光寺位于衡阳市黄茶岭一带,据《衡州府志》记载,这里是黄庭坚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花光寺的住持是一位名叫仲仁的和尚,他来自浙江绍兴,因为住在花光寺,所以人们称他为花光和尚。仲仁非常喜欢梅花,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就会整天坐在花间,欣赏梅花的美丽。有一次,他在月夜中看到梅花的影子映在窗户上,疏影摇曳,非常可爱。于是他欣然拿起笔,摹写下来。从那以后,他的梅花画技大为进步,将梅花的枝干曲折、疏影斜斜的神韵表现得非常出色,成为墨梅画法的始祖。

据史书记载,仲仁的墨梅代表作有《暗香》、《疏影》、《水边》、《溪雪》等,但可惜的是这些作品都没有留存下来。黄庭坚对仲仁的画作赞不绝口,称赞他画的梅花“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给黄庭坚展示了秦观和苏轼留下的诗卷,并且画了几枝梅花和远山的画作赠送给黄庭坚。秦观和苏轼都是黄庭坚在京城的至交好友,但他们都在黄庭坚之前去世了。在长沙,黄庭坚遇到了秦观的儿子和女婿,他们正护送秦观的灵柩北上。黄庭坚见到这两位晚辈,竟然握着他们的手失声痛哭,随即赠送了二十两银子来办理丧事。在这个时刻,他又看到了亡友的遗作,想起自己的官路坎坷,年华逝去,不禁悲伤万分,写下了《花光仲仁出秦苏诗卷思二国士不可复见开卷绝叹因花光为我作梅数枝及画烟外远山追少游韵记卷末》这首诗。

诗中表达了黄庭坚对逝去的朋友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尽管他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他仍然傲然挺立,“喜我未学霜前草”。诗中的“梅花”和“千峰”被认为是山谷老人人格的象征。

此外,黄庭坚还写了一首词《千秋岁》,追和秦观的遗作。词中描述了他们曾经一起的时光,以及他们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

黄庭坚与花光寺的故事展示了他对友情和艺术的热爱,也展示了他对逝去的朋友的思念之情。他的诗词和书法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诗人黄庭坚的照片
黄庭坚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