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
文章标题:王珪与四相簪花的传说
文章内容:
王珪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担任相位期间以其建明的才能而闻名,被人们称为“三旨相公”。他在上殿进呈时,被称为“取圣旨”;在神宗做出决定后,被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被称为“已得圣旨”。这种称呼方式显示了他在政务上的高效率和决断力。
在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担任扬州知州时,他的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名为“金带围”的芍药。这种花有四盆,每盆都开了一朵花,花瓣上下呈红色,中间围绕着一圈金黄色的蕊。因此,人们称之为金缠腰或金带围。这种花不仅色彩美丽奇特,而且有传说称,当这种花开放时,城中就会出现宰相。
当时,王珪和王安石恰好都在扬州供职,韩琦便邀请他们一同观赏这种花。由于花开了四朵,韩琦还邀请了州黔辖诸司使前来观赏。然而,由于身体不适,韩琦临时邀请了路过扬州的陈升之参加。在赏花和饮酒的过程中,韩琦剪下了这四朵金缠腰,并在每个人的头上插上了一朵花。
令人惊讶的是,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参与赏花的这四个人竟然先后成为了宰相。这个传说被沈括记载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后来,黄慎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以此为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
这个传说不仅展示了王珪的才能和决断力,也反映了人们对宰相的期望和对吉祥的追求。无论是王珪的“三旨相公”之称,还是四相簪花的传说,都成为了历史中有趣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珪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在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考中进士,成为高中榜眼。他最初担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直集贤院。他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职位。哲宗即位后,封他为岐国公。然而,他在位期间不久便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并谥号为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中,很多都是他的手笔。他从执政到宰相,共计十六年,少有失误,因此被称为“三旨相公”。他原有的文集有一百卷,但现已失传。《四库全书》中收录了他的《华阳集》,共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