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成就:
王珪是一位备受推崇和赞许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气魄宏大华丽,独树一帜,因此备受朝廷重视,许多重要的典制策令都出自他的手笔。词林人士都对他赞不绝口。从熙宁初年开始,他连续十八年为皇室起草诏书。然而,尽管他在官位上任职了十六年,但并没有取得太多的成就,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谄谀歌颂之词上度过的。他亲自撰写的《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诸司库条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以及他续写的《宋六朝会要》,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了王珪的《华阳集》四十卷(原为六十卷,附录十卷,后来删减)。在《总目》中,对他的介绍说:“珪年少时就以文章才华获得了高位,没有出国门却参与了重大政务,词人们都对他的荣遇感到罕见。”又说:“他的文章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在两宋之间,他谦让有礼,毫不自满。谢灵运、陆游、杨万里等人都经常称赞他,这绝非虚假的赞美。”
王珪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参与政务的能力而闻名于世。尽管他在官位上没有取得太多的成就,但他的文学作品和著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他的文章风格独特,气魄宏大华丽,被誉为自成一家。他的才华和荣遇令人称赞,被谢灵运、陆游、杨万里等人所推崇。他的《华阳集》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总之,王珪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学家,他的文章风格独特,被誉为自成一家。尽管在官位上没有太多建树,但他的文学作品和著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他的才华和荣遇令人称赞,被后人广泛推崇。
王珪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在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考中进士,成为高中榜眼。他最初担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直集贤院。他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职位。哲宗即位后,封他为岐国公。然而,他在位期间不久便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并谥号为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中,很多都是他的手笔。他从执政到宰相,共计十六年,少有失误,因此被称为“三旨相公”。他原有的文集有一百卷,但现已失传。《四库全书》中收录了他的《华阳集》,共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