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珪,字彦瑛,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出生在成都华阳,但在幼年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因此他的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性格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写作才华出众。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他以高中进士的成绩考取甲科第二名(榜眼)。他初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在集贤院值班,随后又担任三司盐铁判官、修起居注、进知制诰,最后成为翰林学士兼知开封府。在他任职期间,他的母亲去世,他假装服丧三年,后来又被召回京城,担任学士兼侍读。
在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请宝文阁的侍臣们,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岁月姓名,然后分赐给侍臣们。欧阳修得到了一幅大书,而王珪夹题八字写道:“嘉祐御礼赐欧阳修。”他还在绢尾上写下了翰林学士臣王珪奉圣旨题。
后来,朝廷讨论立太子的事情,中书召集王珪起草诏书。他却说:“这是一件大事,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仁宗亲自召见他,他对仁宗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吗?”仁宗回答:“朕的意思已经决定了。”他再次拜贺之后,才开始起草诏书。
宋英宗即位后,理应提升王珪的职位,但因为有人将他在中书召见时拒不草诏的事情告发,怀疑他对英宗不忠,所以他被置而不理,以观后效。
直到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突然召见他,升他为端明殿学士,并赐予他龙盘金盒,安慰他说:“从前误信了别人的言辞,现在我已经消除了疑窦!”这次事件使得王珪重新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宋神宗最为欣赏王珪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专门负责草拟重大典章。
在熙宁三年(1070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他进一步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元年(1078年),他参与了官制改革,并被超授为银青光禄大夫。元丰五年(1082年),他担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他被封为郇国公。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生病,他建议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登基后,他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进一步封为岐国公。然而,就在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他在任职期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被追赠太师,并被谥号为文恭。
王珪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对政治和文化都有重要贡献。他的才华和谦和的性格使得他备受尊敬和赞赏。
王珪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在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考中进士,成为高中榜眼。他最初担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直集贤院。他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职位。哲宗即位后,封他为岐国公。然而,他在位期间不久便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并谥号为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中,很多都是他的手笔。他从执政到宰相,共计十六年,少有失误,因此被称为“三旨相公”。他原有的文集有一百卷,但现已失传。《四库全书》中收录了他的《华阳集》,共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