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的著述

著述
清初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记录了汪元量的著作《湖山类稿》13卷,《汪水云诗》4卷,《水云词》2卷,但这些书籍已经失传了。在清代乾隆年间,鲍廷博刻刘辰翁选的《湖山类稿》5卷(前4卷是诗,第5卷是词),《水云集》1卷。由于流传系统的不同,这些诗歌中有很多是重复的。两者共收录了300多首诗和20多首词,《四库全书》也将这两本书收录其中。现代学者孔凡礼在明代抄本《诗渊》和《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了汪森本未收录的约100首诗和20多首词,将其与汪氏的两本书合并编纂,题为《增订湖山类稿》,于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汪元量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在当时非常受欢迎。他的《湖山类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共有13卷。这本书记录了他对湖山的独特感悟和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思考。然而,可惜的是,这本书已经失传了,我们无法直接阅读到它的内容。

幸运的是,鲍廷博在乾隆年间刻刘辰翁选的《湖山类稿》的时候,将其中的一些诗歌重新整理出版了。这本重新整理的《湖山类稿》共有5卷,其中前4卷是诗歌,第5卷是词。这本书的出版使得汪元量的诗歌得以流传下来,并且在当时也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除了《湖山类稿》,汪元量还有另外两本重要的作品,《汪水云诗》和《水云词》。然而,这两本书也都已经失传了,我们无法得知它们的具体内容。据记载,这两本书的诗歌数量较多,其中有一些与《湖山类稿》中的诗歌重复。

在现代,学者孔凡礼在研究明代抄本《诗渊》和《永乐大典》残卷时,意外地发现了汪森本未收录的一些诗歌和词。他将这些作品与汪氏的两本书合并编纂,形成了《增订湖山类稿》。这本书于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使得汪元量的作品得以更加完整地传世。

总的来说,汪元量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和湖山诗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他的一些作品已经失传,但通过后人的整理和发现,我们仍然能够一窥他的才华和思想。《湖山类稿》和《增订湖山类稿》的出版,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汪元量的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汪元量

汪元量简介: 汪元量(1241~1317年后)是南宋末期的一位诗人、词人和宫廷琴师。他的字是大有,号称水云,也自称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是琳的第三个儿子。在度宗时期,他以他擅长的琴技供奉宫廷。

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被攻陷,汪元量随着三宫妃嫔一起逃到燕京。他曾经在狱中拜访过文天祥。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他出家成为一名道士,并成功南归,次年回到了钱塘。之后,他经常往来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最终在湖山度过了晚年。

汪元量的诗作大多记录了国家亡国前后的事情,被时人比作杜甫,被称为“诗史”。他有两部重要的著作,《水云集》和《湖山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