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
张栻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他的后裔繁多,分布在湖南和四川等地。在湖南涟源的白杨地区,有张栻的第七世孙张万全之子伯瑛、叔瑛、季瑛(张汝诚)、琨瑛、玉瑛、仲瑛、孟瑛、金瑛等后裔。每年农历6月30日,他们会在白杨地区举行祭祖活动,纪念季瑛公的生辰日。
另一支世系是从张栻(南轩先生)开始的,经过几代传承,现在已经到了张良臣这一代。张良臣有十三个子孙,分别是必文、必庆、必达、必遇、必胜、必禄、必全、必贤、必才、必亮、必明、必照、必兴。这些后裔广泛分布在湖南的邵阳、洞口山门、衡阳、娄底、湘潭,以及四川的德阳、广汉新华、中江兴隆、什邡、绵竹仁圣宫、三台新鲁镇、资中大有乡、威远、泸州,还有重庆和贵州等地区。
这支后裔经常在清明时节前往宁乡和绵竹的祖墓进行祭祀。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传统的重视,体现了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通过祭祀活动,后裔们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之情,也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张栻作为明代的重要人物,他的后裔在湖南和四川地区的分布,展示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无论是在白杨地区还是在其他地方,这些后裔都以祭祀活动和对家族传统的维护,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为家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通过这些后裔的努力,张栻的思想和精神也得以传承。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理念,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后裔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继续发扬张栻的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张栻的后裔在湖南和四川地区广泛分布,通过祭祀活动和对家族传统的维护,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展示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同时也传承了张栻的思想和精神。他们的贡献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栻简介: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他出生于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是右相张浚之子。
张栻是南宋初期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经学和儒学。他的学问深厚,被尊称为南轩先生。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41年,南宋理宗淳祐初年,张栻被从祀孔庙,成为孔庙的祭祀对象。后来,他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一起被尊为石鼓书院七贤,共同被祀于石鼓七贤祠。这七位学者被后世广泛称颂,被视为儒学的楷模和榜样。
张栻于1180年3月22日去世,享年47岁。他的逝世给南宋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后人追封为宣,以示对他学术成就的崇敬。他的学说和思想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对中国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