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的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元好问是一位重视自己诗歌创作的诗人。在他临终之时,他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这显示了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而他的一句诗:“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更显示了他对自己诗才的极为自信。

元好问是金朝太原秀容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他自幼聪明过人,四岁就开始读书,八岁就能作诗。十四岁时,他拜陵川名儒郝天挺为师,潜心学习六年,研究古代典籍,数年间精通百家,并具备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元好问一生写了5000多首诗,现存1388首,词现存384首。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尤其是他的“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在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然而,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些“丧乱诗”也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

元好问的诗歌充满了血泪和悲愤。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这些诗句都充满了血泪和悲愤之情。

元好问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也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丧乱诗”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高潮,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元好问的诗歌承载着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诗歌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元好问的诗歌成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魅力和深刻思想。

诗人元好问的照片
元好问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