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出生于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也是唐代诗人元结的后代。
元好问的高祖元谊是北宋宣和年间的忻州神武军使,定居在秀容。元好问在七岁时被过继给叔父元格抚养。元格历任掖县、陵川令,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在陇城去世。元好问在七岁时就能写诗,被誉为神童。十四岁时开始跟随郝天挺学习,六年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学者。兴定五年(1221年)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被选中。正大元年(1224年),他中了博学宏词科,被授予儒林郎的职位,并充任国史院编修,历任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年)秋,他受到诏命前往京城,担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后来转任员外郎。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没有从政,而是自任为著述存史的使命。他采集整理金朝君臣的遗言和历史资料,总计达到了百余万言,元代的编修者编纂了多个版本的《金史》。他还编纂了《中州集》十卷,并附上了《中州乐府》,这些都是金朝时期诗词的重要收藏。元好问在元宪宗七年(1257年)在获鹿(今属河北)寓舍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金史》的第一百二十六卷附有元好问的传记。缪钺评价说:“金朝自大定、明昌以来,文风蔚起,元好问在末代造就了一代宗匠的地位。他的诗歌继承了响子美的风格,放翁的方轨,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家灭亡后,他以文献自任。”
元好问著有《遗山文集》四十卷,《遗山乐府》五卷,《续夷坚志》四卷。《全金元词》收录了他的词作三百八十余首,是最为完备的收集。
元好问在金末元初时期在诗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奇崛而精雕细琢,巧妙而不华丽,形成了河汾诗派。他一生致力于收集金朝君臣的遗言和历史事件,为后人编纂《金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他还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著作。传世的有《遗山先生文集》,还编有《中州集》,现在有清代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的《元遗山先生全集》。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时期我国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的盟主,也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