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的人物轶事

人物轶事
姚燧先生在担任御史台监察御史期间,一天,御史大夫突然问他:“我们的皇上因为你的才能而提拔你为高官,让你成为皇上的耳目。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我从来没有听你说过一句兴利除害的话,你只是忙着荐举人才,为什么呢?”姚燧先生回答说:“我已经荐举了一百多人,他们都是治国的能人,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都能对皇上治理国家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来报效皇上了,为什么还要费心去说一些兴利除害的话,才算是尽到监察御史的责任呢?”御史大夫说:“真是宰相的器度啊!”他赞赏了很长时间。

姚燧先生的回答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作为御史台监察御史,他的职责是监督官员的行为,揭发腐败和不法之事,以维护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公正。然而,姚燧先生却选择了通过荐举人才来为皇上服务,而不是口头上的批评和指责。

他认为,荐举人才是一种更为实际和有效的方式来帮助皇上治理国家。通过推荐有才能和能力的人,他可以为皇上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国家的治理更加顺利。他相信,只有通过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实现兴利除害的目标。

姚燧先生的回答得到了御史大夫的赞赏。御史大夫认为,姚燧先生的做法展现了一个宰相的器度。宰相是国家的重要官员,他们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便为国家和皇上做出最大的贡献。姚燧先生通过荐举人才,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胸怀,他的行为符合一个宰相的标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通过直接的批评和指责。有时候,通过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姚燧先生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注重实际行动和切实的成果,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批评和指责。

总之,姚燧先生的回答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胸怀,他通过荐举人才来为皇上服务,展现了一个宰相的器度。他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注重实际行动和切实的成果,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批评和指责。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实现兴利除害的目标。

诗人姚燧的照片
姚燧

姚燧简介: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曾担任官职,包括翰林学士承旨和集贤大学士。

姚燧以其出色的文才而闻名,与虞集并称。他擅长写作碑志,尤其擅长创作歌颂应酬之作。他的作品数量众多,然而原有的集已经散失,只有清代的学者辑录了一部《牧庵集》。

关于姚燧的生平和其他细节,目前的资料较为有限。他的出生年份是1238年,去世年份是1313年。除此之外,关于他的具体生平和事迹,目前尚无更多的信息。